为了保障企业员工权益,中央政府近来相继出台了限制央企裁员等相关政策。但随之也带来了两个问题:这种约束大有向民企蔓延的趋势,而在一些地方这种政策已经超前下行,所针对的对象包括民营企业。
笔者认为,该政策对于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毕竟国有企业一般存在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在财政补贴和金融信贷方面占据着优势地位。但就民营企业而言,这种政策干预已经超出了市场边界,换言之,是行政干预了市场。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当初的“补充”到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经历了太多的曲折险阻,而在当下的“国进民退”大背景下,民营企业更存在着相对于国有企业的许多掣肘。随着国际金融风暴日益向实体经济的渗透,许多民营企业雪上加霜,在企业遇到困境、业务发展受阻情况下,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便顺理成章地成为首要考虑因素。
当市场发生变化时,政府理当利用政策杠杆来调节,但前提是不能因为强调保障员工权益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业务发展和企业发展战略。说白了,如果企业得不到较好发展,员工权益的保障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我国社会保障尚不完善这一背景下,可以说,企业是员工福利的唯一来源,如果企业遇到困境,仍然要求企业留住员工,那唯一的结局只能是企业倒闭,这一点对于人力资源成本为主要支出项目的企业尤为明显、直接。
中国是国际市场中近年来最具有活力的市场,在这个前提下,从史玉柱深圳、珠海起家,到UT斯达康收缩战线,我们看到,较多国内企业盲目扩大生产线,进行业务和品牌延伸,就个别企业而言,员工数量也必然随之大幅增长。在市场看似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即便是跨国公司、国际领导品牌也难挡诱惑,星巴克、雀巢、宝洁等无不如此,遑论欠缺经营管理经验的国内企业。因此,即便没有金融风暴,企业收缩业务并裁员,也具有市场合理性,而此时从政策层面干预企业裁员,并不妥当。
另外,政策干预企业裁员属于一刀切的行政行为,缺乏对于个别企业的有效针对性。当前,金融风暴向实体经济的蔓延主要涉及OEM、房地产、玩具等行业,尚未达到“大面积死亡”的程度,国内市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受影响较小的行业,如将目标市场锁定于国内的日用消费品行业,此刻企业裁员很可能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符合于企业发展战略需求,一刀切地限制这些企业裁员,企业业务发展必然受阻。
事实上,笔者并不认同企业一遇到困境便裁员的行为。裁员是把双刃剑,可以降低成本支出,也同样影响到企业文化和未来发展战略,因为裁员而招致战略折戟的例子并不鲜见。在人员成本并非失调的情况下,稳定团队、调整业务战略,才是最好的出路。但同样,此刻通过政策干预企业裁员也不妥当。
在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行为具有合法性的前提下,企业的问题应当由其自身根据市场状况去界定、去解决;此外,员工权益需要得到保障,但当个体与作为组织系统的企业发生冲突时,如何在个体之间形成类似于工会组织的中间性环节去调解,应该是个值得考虑的途径。
(作者系管理咨询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