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一环就是要创造吸引金融人才的良好环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张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去年以来,中国面临世界经济和金融危机的挑战,国内经济面临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府提出在上海建设“两个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这对促进中国金融体系建设,帮助实体经济复苏有着深远意义。张春认为,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经营教训,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在上海先试先行,必须谨慎进行。而当前亟须改善的软环境,是金融人才的引进。
张春表示,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出口导向为主,依赖国外投融资。借助的金融工具是以美元为体系的国际金融体系,国内金融体系还不发达、不完善,与实体经济不匹配。“中国经济的转型必须要建立一个以人力为核心的金融体系,所以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必要的步骤。以美元为中心建立国际金融体系有很多弊病,建立自己的金融中心能够脱离对美元的依赖。”他说。
今年一季度,上海工业总值增速低于全国,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张春表示,上海地方小但地价贵,不能发展大规模的制造业,在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是满足上海长远发展的需求。上海市政府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确定了“一个核心和两个重点”战略,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在金融领域先行先试。
张春认为,上海在人才外资、理念创新、税收制度方面都可以进行尝试。特别是创造好的环境,尤其是好的内部激励机制以吸引国外人才进入中国的体系。“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比较难做的,但是也是上海必须要做的。”
从长远来看,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主要依靠的是市场力量。目前金融市场如外汇、期货、股票、银行间债券、黄金都集中在上海,上海有市场的优势。只要政府放开,这个市场会逐渐做大做强,虽然上海的机构总部不多,但只要市场运作起来,资源自然会向上海集中。
近日上海市政府已提出,将初步选择一家在沪央企和一家上海本地金融机构率先试行综合化经营。张春认为,综合经营是全球化趋势,虽然美国出现了次贷危机,但是并不能说综合经营不应该搞。“如今的金融产品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保险、银行和证券业互相不可分割。今后这几年需要更多的发展,上海应当先行试点,但也要谨慎进行。尤其是目前的监管体系不很适应市场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进。”
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特别长三角有很多好的企业,有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今后上海不仅要服务国内,也要面向国际。目前人民币是制约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因素之一,因为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外面的企业要走进来,都要依赖中国本国货币做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