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金融·证券
  • 6:圆桌
  • 7:观点评论
  • 8:上市公司
  • A1:理财
  • A2:开市大吉
  • A3:时事
  • A4:专版
  • A5:产业·公司
  • A6:信息披露
  • A7:股民学校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大全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基金周刊
  • B2:基金·基金一周
  • B3:基金·封面文章
  • B4:基金·基金投资
  • B5:基金·基金投资
  • B6:基金·圆桌
  • B7:基金·投资基金
  • B8:基金·投资者教育
  • B10:基金·研究
  • B11:基金·海外
  • B12:基金·晨星排行榜
  • B13:基金·理柏排行榜
  • B14:基金·互动
  • B15:基金·对话
  • B16:基金·对话
  •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2009 7 27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外论一瞥
    产能过剩并不阻遏通胀形成和发展
    私营水务价格有效控制的英国样本
    莫斯科要对拖欠工资者用重典
    中美气候合作牵动全球政经大格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外论一瞥
    2009年07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外论一瞥

      美国可取中国经济之道

      《卫报》7月23日文章

      美国可取中国经济之道

      各个经济体的全球贸易和经济刺激性政策,将在经济复元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对于世界两个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和中国来说尤其如此。当衰退在2007年最后一个季度出现时,美国经济正运行在6970亿美元的年贸易逆差中,这相当于GDP的5%。到今年第一季度为止,贸易逆差已下降了一半,为3270亿美元,是GDP的2.3%。这部分是因为如果进口和出口以相同的比例下滑,那么贸易赤字将缩水的计算而造成的,但美国进口额下滑较快的另一个原因是石油价格下滑。

      出口量大并带着贸易盈余被卷入衰退大浪的国家,当他们的贸易顺差缩水时,便在危机中遭受重创。出口主要面向美国的国家遭遇的严重打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教训:贸易就是要多样化。

      然而,衰退中也有例外,那就是中国。作为在过去三十年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去年增长了9%,今年可能增长8%。世界银行发展预测局局长汉斯·蒂默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将位于领导世界走出衰退的首要国家之列。”这种判断显然是正确的。

      出口领导增长多年的中国正面临快速缩减的贸易顺差,但中国有效的经济刺激方案在扭转下滑的私人需求方面很有力量。正如经济学家约翰·罗斯强调的,中国的刺激方案不仅仅与赤字花销有关。中国政府有其他可用的工具,并且正在大范围地使用。国家控制银行体系的大部分,并且用这种控制在今年上半年成倍扩大了银行的借贷量。这大大增加了国有企业的投资,使得资金供应量获得了较明显增加。美国赞同为2009和2010年制定的刺激一揽子计划,但这是很小的一部分,可能不到泡沫时代私人花费下滑的十分之一。

      也有批评家说中国政府能更快地动用公共投资工程,是因为它不必回应如此多的环境或其他市民关注的问题。但遗憾的是,尽管西方拥有发达得多的管制体系,美国政府也未能对国家经济的紧急需求做出很好回应。这些反差与对比,应该引起美国的思考。

      (作者:华盛顿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马克·韦斯波特 贺艳燕 编译)

      平衡全球增长的漫漫长路

      《经济学家》7月23日社论

      平衡全球增长的漫漫长路

      全球衰退快要触底,这是令人鼓舞的前景。但它还不是完全清晰的。因为这一“恢复”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保证持续恢复所要求的要素仍然缺失。来自补进存货的动力将是暂时的。需求的大来源——政府刺激不可长久支撑。上升的财政赤字并不能通向稳定增长,最终急速增长的债务将限制财政手段的空间。一个坚实的全球复苏需要健康、平衡的私人需求的增长。

      在中国和德国的刺激方案中,政府确实花了不少钱,但国民并没有,现在的任务是要修正这些内部的不平衡,而不是重新创造外部的不平衡。解决的方法是,在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消费者,以及在富裕国家如德国的消费者必须产生强大的需求动力,另一方面以前的泡沫经济体,如美国,必须继续加大储蓄和出口。

      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要完成的任务都是不同的,但三个大体的要求是一致的:政策制定者观念的改变,比迄今为止更大的宏观经济的合作以及更大胆的微观经济的改革。观念的转变是在刺激经济中最必须的。德国领导者将经济出口方向看作是不可改变的,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对本国需求的拉动。中国政府想拉动消费,但不情愿拉动一个明显的标准:允许人民币更快升值。宏观经济合作将是必须的,特别是保证遵循刺激方案的财政从紧不会扼杀恢复经济的能量。

      最难的部分将是微观经济的改革,这要求平缓宏观经济的调整。中国需要推动居民收入(例如通过鼓励更多的劳动密集型的增长,要求国有企业支付更丰厚的股份),也需要提供健康保险和养老金保证以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日本和德国也要鼓励在服务业的投资,通过从健康保险到教育来释放市场。各国要做的事情很多,错误行为的风险也很高,这就是为什么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脱离险境的原因。(贺艳燕 编译)

      美国经济跌入谷底

      《华尔街日报》7月23日专栏文章

      美国经济跌入谷底

      美国经济似乎已见底。

      首先,这是好消息。目前看来,二季度GDP增长将只是略为负数,三季度将最终实现正增长。另外,还存在一个恰当的时机——虽非必然,却是一个恰当时机——2009年下半年经济上行会让我们吃惊。3%的增长是非常可行的,4%的增长甚至也是可能的。惊讶吗?在我们的经济仍处于艰难之时,有可能上演如此繁荣的景象吗?答案是,这种看似高增长的推测,根本不是繁荣,而是见底后的直接数学计算。

      还记得财政刺激方案吗?其中一位批评家的抱怨是,迄今为止刺激资金没有用出多少。的确如此。但这意味着大部分开支都留在了将来。

      如果你碰到的事情很糟糕,那不是幻觉。在严重衰退的谷底,经济状况是很可怕的。就业机会稀少;裁员比比皆是;工商业者争夺吝啬的顾客;企业破产;银行遭受贷款损失;税收进项骤降;政府预算赤字迅速增加。所有这些甚至更多正出现在1938年以来这个国家最严重的衰退中。在这样一个深谷中,很少人有理由微笑。(破产律师也许该笑了?)

      更重要的是,GDP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很有意义。就业将会恢复,但将需要很长的时间。即使当前经济就GDP来说已经见底,失业率仍将可能在数月内继续攀升,而这对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都是一个糟糕的消息。

      最后,显而易见但不幸的一点是:严重衰退给美国留下了一个深洞。现在我们的经济有大量的失业和巨大闲置的工业生产能力,但却需要几年的强劲增长才能恢复充分的就业。

      所以,好消息同时也是坏消息。经济是见底了,但走出谷底却是一个漫长的、奋力爬坡的过程。

      (作者: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前美联储副主席阿兰·布林德 张金翠 编译)

      《金融时报》7月23日文章

      终结全球贫困:“经济软件”才是关键

      上周联合国报告揭示,衰退已为其2009年的援助计划创造了48亿美元(30亿英镑、34亿欧元)的缺口。一方面,这是坏消息,因为联合国从事着很多有价值的人权方面的工作,需要资金。另一方面,金融限制可能迫使联合国重新思考其旨在经济发展上的救助比例。联合国持续资助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但事实是,这并未能指导我们如何结束贫困。

      根据乔治·阿耶提的《锁不住的非洲》、威廉·伊斯特利的《白人的负担》和莫约的《可恶的援助》,援助政策并没对治愈贫困产生应有的作用。上述作品记录的,不仅仅是援助在帮助穷国富裕上失败了,还记录了尽管证据表明政策不奏效,援助系统还一再做相同的无用功。

      回顾过去便能发现一个奏效的援助计划:1948到1950年的马歇尔计划。现在一些人呼吁对穷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他们是有见地的。但新马歇尔计划呼声大多也存在误解。误解的观念是一方面计划分发食物、药品、衣服,另一方面,建议重建政府基础设施,如港口、铁路、水电站。

      事实上,马歇尔计划是第一例没有慈善援助或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但有对当地商业支持的计划。它贷款给欧洲公司,贷款返回给政府,然后用于基础建设。要符合这一计划的标准,受援国家必须履行一定的向商业倾斜的政策来保证他们当地的商业能很好地运用贷款。

      联合国聚焦于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极端贫困是正确的,但需要采取不同的路径。全球金融危机很明显是一种软件问题。贫穷也是个软件问题,但是救助系统一直修理的是硬件,而没有兼顾到软件。马歇尔计划辅正了战后欧洲的经济,而改正过去的错误并找到适合穷国的发展道路,需要重新思考,修正观念。

      (作者: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哥伦比亚商学院院长格伦·哈伯德 贺艳燕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