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财富眼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2009 12 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专栏
    扩内需促消费
    股市理应大有作为
    提高投资效率才是转变增长方式核心所在
    由“人口红利”转型为“经济增长红利”
    股指期货:仿佛很近又似乎很远
    垃圾包围80%中国大中城市
    主观消费倾向隐藏的密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由“人口红利”转型为“经济增长红利”
    2009年12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茉楠
      ⊙张茉楠

      

      “人口红利”一直都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 的重要源泉。据世行估计,“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30%以上。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中国传统的国家盈利模式受到严重冲击,内生增长动力和比较优势将发生深刻改变,笔者由此认为,中国要选择“人口红利”转型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实现战略性转变。

      从一般理解来看,“人口红利”是指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抚养比例下降、总人口中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上升,而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的一个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人口抚养比的下降造就了更具生产性的人口结构,即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高储蓄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的源泉。

      国际经验表明,所有的先行国家和地区,都曾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或多或少地得益于“人口红利”。美国兰德公司相关研究称,从1970年到1995年间,在东亚诸国超出常规的高增长率中,由劳动年龄人口高比重所作出的GDP贡献比例高达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北美新大陆开发之初,人均GDP增长率比旧大陆高出部分中,90%至100%可以归于富有生产性的人口结构优势。

      然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法回避老龄化本身这一客观的历史必然。随着人口结构转变的完成,“人口红利”这种特殊的增长因素最终会消失,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提高而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较高的资本积累现状将不复存在。根据瑞银研究,中国劳动人口增速将在2015年后进入下降通道。传统意义上的数量型“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预示着,仅仅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将不能维系经济的持续增长。在“刘易斯拐点”后,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中国必须谋求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积极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劳动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一切领域的重大调整,特别是在劳动分工、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储蓄、消费、投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都需要有深刻变革。

      由“人口红利”向“经济增长红利”转化,一般而言需要通过四种机制:首先,劳动力数量增长让社会总产出更低廉、更丰富;其次,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源配置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再次,有关改善劳动力的一系列投资,包括让劳动者再教育、人力资本培训,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的需求;最后,劳动力和资本组合的优化,让劳动力升级可持续。

      然而,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只通过前两种机制发生作用。由于较为丰富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供给,企业长久以来得以克服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以低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优势,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过分依赖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可见,“人口红利”在中国还只是停留在数量型发展阶段。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消失并不可怕,或许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倒逼机制。为此,在总体布局上,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避免陷入低收入—低教育投入—低可行能力—低收入的“恶性循环”。注重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含量和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经济产业和生产服务领域;在要素投入上,注重通过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促进经济增长;在目标导向上,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对就业拉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具体安排上,加大教育、就业、户籍和养老保障等多方面制度的改革,为人力资本可持续发展扫除制度障碍。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教育深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保持和延伸中国产业的竞争优势,通过养老保障制度安排创造新的储蓄源泉,通过劳动力市场制度安排,扩大人口老龄化时期的劳动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存量。

      可见,“二次人口红利”再造,将通过加速人力资本形成、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全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向内涵增长方式、发展阶段由“生存型阶段”跨入“发展型阶段”的转变。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