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场规律,楼市体系也应像个“跷跷板”,总体上供应、成交和价格应该相互牵引、相互影响。然而,照今年的楼市发展局面来看,无论是供、求、价各自还是相互间的结构状态都表现出失衡,这也使得楼市气球被越吹越大并有一扎即破的风险。
“救市效应自今年一季度后开始显现,但在自住和改善性需求爆发的背后,我们忽略了投资性需求的卷土重来和供应的急剧萎缩,何况其中还有不少人为因素,如炒房、捂盘等。”分析师指出。
而眼下受市场热议的则是供应结构的“豪宅化”。“我觉得11月并没有特殊因素导致房价虚高,只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豪宅领涨,带动了整个房价体系过快攀升。”易居中国分析师薛建雄直言。
就拿“蜗居”故事所影射的上海来说,今年以来的市场动态正表明,各区域各板块的楼盘都在上演价格接力赛。目前上海内环内最高房价价位已经突破16万元/平方米、内中环的则达到均价8万元以上、中外环的早已突破3万元、连外郊环的一些楼盘都达到2万元,要找单价万元以下的楼盘则是难上加难。
正是因为楼盘都在想方设法地“拔高”自己,普通住宅也都变得不再“普通”。来自汉宇地产的数据显示,在经历了一年的救市后,在按环线位置和房屋总价划分普通或非普通住宅的上海,符合普通住宅标准的物业数量在商品住宅总量中的占比已经萎缩了近一半,即从去年11月的81.88%减少到今年11月的45.85%。“如果还是按以前那样主要按容积率和单套面积划分,应该不至于波动得那么厉害,就是因为是按价格区分的,今年房价一路高歌猛进,许多原本可以享受信贷和税费优惠的普通住宅就成了高档货。”分析师称。
“开发商的趋利心理加重了市场紧张气氛。楼市降温时担心慢了卖不到好价格,没打算推盘的情况下供应量却大增;楼市过热时怕卖早了少赚,本想推盘的却不肯卖了。因此,需要政府的适时调控。”薛建雄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