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产经新闻
  • 6:财经海外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创业板·中小板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财富眼
  • B1:披 露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2009 12 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2版:地产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2版:地产投资
    2009:不能承受的房价之重
    住房保障继续当“花瓶”?
    反思《蜗居》式生存:
    还给“居住者”一个“公平制度”
    “豪宅热”
    加重楼市结构失衡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住房保障继续当“花瓶”?
    2009年12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李和裕 ○编辑 王晓华
      ⊙记者 李和裕 ○编辑 王晓华

      

      在刚公布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内容中,直接涉及房地产业的有两处,但业内热议的集中于“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乃至其他经济政策的基调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却把“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棚户区改造”这条“晾在一旁”。

      “这点实际上没有太大的分析价值,因为住房保障在近几年的政府工作中一直提到,相信未来几年还将频频提及。”有专家坦言。

      的确,住房保障这出戏年年在唱,但却叫好不叫座。前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的报告就显示,今年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全国共需投入1676亿元。其中,中央投入493亿元,占29.4%;地方配套1183亿元,占70.6%,但落实困难。截至8月底,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仅为23.6%。一些地方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和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可能难以完成今年的建设计划。

      资金和土地确实是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两大要素,但并非要害,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恐怕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保障性住房建设本来就不受地方政府欢迎,这两年经济形势又发生了变化,一个地方往往从城市再到下面的区都想着如何卖地赚钱,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能少推就少推、推出来了能慢点建就慢点建。”有参与过地方相关部门内部会议的分析师向记者直言,对于住房保障的“慢动作”,地方给出的理由是“谁知道今后市场又会怎么走”、“走一步看一步免得浪费”,言下之意就是保住眼前利益为上。

      还有专家指出,要不是保障性住房投资已开始与地方政府政绩挂钩,想必任务完成情况会更糟糕。“虽然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是两个操作体系,但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入市多少会对楼市形成抑制性影响,小到影响周边楼盘的定价,大到影响地方政府的收入问题了,毕竟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出让和房源销售都不属于盈利性质的。”

      此外,保障性住房的覆盖面也是个问题。如在经济适用房供应“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上海,有年轻网友看了试点项目首批房源的申请条件后,发帖称决定把现在月收入3000元的工作辞了,随便找个1000多元的工作,比如保安,并且把工作8年省下来的85000元花掉一点,“这样就满足条件可以申请了,因为我知道我要不这么做,按照现有的情况是不可能买得起房子的。”而其他网友阅后则还善意地提醒他“符合标准后还要摇号的”。

      无论这一“蜗居计划”是否是戏谑的玩笑,这种感受对城市“夹心层”来说却是真切的。能买的买不起或者买得起的不能买,这种两难僵局在住房保障的推进中是无法避免的,但在楼市不断膨胀的局面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完善保障机制、扩大受惠面,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