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调查·公司
  • 12:人物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股指期货·融资融券
  • A8:信息披露
  • B1:披 露
  • B4:产权信息
  • B5:广告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三大风险制约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须“智勇双全”
  • 屡败屡战资源企业探索并购技巧
  • 从海外并购到海外上市
  • 后互联网时代硅谷风投的清算与发展
  • LED产业加速发展 风投决心“追涨”
  •  
    2010年8月17日   按日期查找
    10版:公司融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10版:公司融资
    三大风险制约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须“智勇双全”
    屡败屡战资源企业探索并购技巧
    从海外并购到海外上市
    后互联网时代硅谷风投的清算与发展
    LED产业加速发展 风投决心“追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后互联网时代硅谷风投的清算与发展
    2010-08-1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撰稿 陈恺 ○编辑 全泽源
      陈恺

      ⊙撰稿 陈恺 ○编辑 全泽源

      

      过去10年的较低回报和经济低迷给VC带来融资压力。VC融资的萎缩将会为下一个十年的VC 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近几年是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发起的第一批VC基金的存续周期陆续结束的时候。众所周知,互联网在90年代为VC和IPO市场制造了巨大的繁荣,继而在2000年泡沫破灭。VC基金的存续期一般来说是十年。2009年是第一次把90年代排除在十年回报率以外的年份,也是2000年开始的后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批基金结算的年份。接下来几年,大批后互联网时代发起的基金也将逐个陆续结算。由于90年代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以及资本市场的良好表现,VC在90年代的十年投资回报率都有着漂亮的成绩单。从1991到2000年,VC投资的企业共有2000家左右上市,另有接近1400家企业被并购。凭借80-90年代市场繁荣创下的高平均回报率的投资纪录,VC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仍然募集了更多的资本。

      但是,VC在拥有更多资本的同时,市场并没有给出比90年代更好的投资环境。过去十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带来的产业影响,IPO市场低迷,以及近年的金融危机都给VC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根据美国国家风险投资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在2000-2009这十年间,VC投资的企业只有430家上市。这个数字只是整个90年代的两成多一点。次贷危机后情况则更加糟糕。2008年,2009年,和2010上半年,更是分别只有6家,12家,和26家VC投资的企业上市。

      事实上,大多数的有VC投资的企业在过去十年中,退出的方式都是被并购。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有超过3000家VC投资的企业被并购,是90年代并购数量的两倍。但是,与IPO退出所能带来的高倍数回报不同,并购带来的回报往往很有限。

      2000年以前的繁荣为VC带来了大量的融资,因而也需要投资更多的企业。但是值得投资的项目并没有显著增长。更多的VC,更多的钱,使得投资好企业的竞争愈发激烈。越来越难为这么多钱找到合适的能够带来足够大回报的投资机会。VC的回报率在买入市场和卖出市场的两头挤压中变得越来越小。

      正如90年代的高回报率给新世纪头十年的VC带来了大量的新资本,反过来,过去10年的较低回报和经济低迷则给未来的VC带来融资压力。融资难这种趋势已经开始逐步显现。根据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共有217家基金募集了超过400亿美元。2008年,203家基金募集到了287亿美元。到了2009年,则只有125家基金募集了136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则略有好转,共募集了75亿,但仍然远低于前些年。

      那么,VC融资的萎缩将会为下一个十年的VC 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首先,VC基金的规模会向小型化发展。在90年代,2亿美元以上的VC基金就算很大的了。但近十年来,单轮募集5亿甚至同时管理10亿美元的VC也不在少数。但管理的资本越大,越难有较高的总体回报。因此,发起较小额度的基金将会使基金管理人更容易交出漂亮的成绩单。另外,越来越多过往成功的企业家和基金管理人会成为天使投资人或者成立较小型的天使投资基金,来进行直接投资。

      其次,VC基金的数量会减少。受累于过去十年的经济环境,许多基金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这为他们继续募集下一轮基金带来了困难。根据德勤与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的一项面对全球500名VC的联合调查显示,92%的美国风险投资商预计未来5年美国的VC数量会减少。

      第三,在投资模式和投资战略上,VC们也会进行调整。更早期的新点子将会更受关注。既然近年IPO市场和并购市场的估值都不是很好,那么不妨把眼光放远一点,把希望寄托在未来,而不是眼下的短期退出。同时,需要资本额较少的项目也更受欢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创业所需的资本门槛进一步降低。需要资本额较少的项目在资本市场不好的环境下会更灵活。需要资本额大的项目则更易陷入资金难以为继的境地。

      第四,某些具有长期潜力的行业和可能会有突破性革新的技术仍然会受到青睐,尤其是对那些大型的一流基金,尽管这些项目通常意味着大额投资。比如生命科学,清洁技术,环保和绿色的产品或服务等等。虽然研发新药,开发新医疗设备,或者新能源应用比如风能,太阳能,或核能的利用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和大量的投入,但是未来可能产生的突破和回报也是极为可观的。

      第五,越来越多的VC也开始将目光转向新兴市场以寻找更高的回报和更多的资金来源。中国是最受关注的市场之一。越来越多的海外VC已经,或者将会,成立人民币基金或者直接投资中国企业。这得益于中国经济一直以来的强劲增长。中国股市的新上市企业数预计今年将会达到300家,融资总额预计将达到五千亿人民币。这使得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市场。对于渴望打出“本垒打”的VC们来说,中国将是他们最好的运动场。 (作者为斯坦福大学博士,赛伯乐(中国)投资创投合伙人,InfowareLab商务开发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