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主导了市场定价
⊙于文计
次贷危机后,全球经济减速暴露出的产能过剩,全球由此进入高库存时期。可奇怪的是,商品期货价格2009年3月后背负天量库存却连涨1年。库存积压和价格暴涨,不仅成为市场最大的困惑,更成为“库存陷阱”。
市场所困惑的,不单是“库存陷阱”,更延伸到整个供求法则。按照供求法则,价格越高需求越少,价格越低需求越多,即库存和价格的峰值/低谷应该同步出现。然而,近年铜库存和价格的波动中,分别在2009年1月、2008年1月、2007年2月,3次LME库存峰值恰出现在价格谷底。观察每一个库存峰值形成过程,均是库存随价格下跌逐步积压,而后随价格攀升开始大幅减少,形成了库存和价格此消彼长悖论的“反供求法则”现象。
“反供求法则”的形成过程引出“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争论:一种是合乎供需求法则的“库存决定价格”论,认为整个过程是:库存增加,表明商品滞销引发价格下跌;库存减少,表明需求增加推动价格上涨。另一种解释截然相反、但更符合市场心理的“价格决定库存”论,即价格下跌,市场观望情绪导致库存不断积压;价格上涨,市场抢购导致库存减少。
通过对铜、钢材、股市、楼市等4个市场观察,不管是大宗商品还是资本市场,量价形成过程中,买卖意愿主要取决于价格。价格决定库存而非库存决定价格,这说明参照供求关系的市场定价体系已发生根本性改变。而新的定价参照是什么呢?以上众多市场的“反供求法则”现象,其过程均伴随两个显著特征:预期和买涨不买跌。在市场形成涨跌趋势前,先产生市场预期,随后市场普遍延续价格趋势心理——买涨不买跌,“价格越低越没人要,价格越高越好卖”,进而使价格趋势更强。
以上与期货市场相关的个案,似应单独归为诸如类似吉芬商品的讨论。然而不可忽略的事实是,随着冷藏和存储手段的进步,期货和电子盘交易正从大宗商品向各类市场延伸,使得即便未引入期货的商品,人们也开始关注该商品预期。
笔者以为,或者可以说,目前正处于市场定价主导力量的转换期,由之前单一的“供求决定价格”,转到由市场预期和供求关系共同定价的时期。在市场预期冲击下,传统供求法则的“供求决定价格”理论暴露出仅注重当前时点的供求关系而忽略预期、只注重商品的使用功能而忽略交易功能、只注重供求双方而忽略中间贸易商和投机资本等局限性。在期货市场的发达,互联网使价格传递速度更快更透明,市场结构更复杂的背景下,这些缺陷越来越突出了。
相比传统的“供求关系定价”,当前的“预期定价” 更重市场预期,更重商品赚取价差的交易功能,贸易商和投机资本形成的第三方力量经常超越供求双方主导市场。而正是后面两个特点,形成了市场买涨不买跌的心理。
当前市场价格,更多是基于对未来供求关系的判断,所反映的是市场预期。而预期产生的当前和未来的时间差,库存积压反映的是当前时点的供求,而价格上涨则体现的是未来预期:这就揭开了“库存陷阱”。促成市场从注重供求关系到更重预期的转变,是期货市场的引入和互联网的发达。期货市场引入,有利于价格预期迅速形成;而互联网的普及,有利于各种预期的快速传递。这个转变,有个典型例子,钢材期货推出后,钢价已由保持数年的钢厂定价过渡到跟随期货价格,钢厂逐渐失去了定价权。
而当预期主导市场时,预期所产生的当前和未来价格的“价差效应”,会促使市场更重视商品的交易功能。这不难理解,比如有传言发改委周末上调油价,加油站会连日出现排队加油的场面。同样,在食用油传言涨价时,大家会到超市疯狂抢购。也正是价差效应造成的消费者推迟或者提前消费,促成了价格和库存此消彼长的悖论。如果市场预期价格会跌,就会推迟购买,库存就会渐渐积压;而如果预期价格会涨,就会提前囤积,库存渐渐减少。笔者以为,这是形成3波铜库存和价格此消彼长的根本原因。
传统经济学只讨论供求双方。而当前开放的市场,除了供求双方外,还有大量贸易商,更有毫不相干的投机资本,这两者主要以赚取价差为目的,因而经常出现经销商和投机资本的价差交易行为主导市场。其一,贸易商数量规模越大,价差交易行为越强。比如中国钢厂数量是600家,而钢材贸易商有近20万家,去年8月初钢价疯涨,钢材现货交易主要集中在贸易商之间,终端用户则参与寥寥。其二,期货市场越发达,价差交易越疯狂。期货市场可以使毫不相干的投机资本随时进出市场,当出现交易机会后,毫不相干的投机资本会大量涌入,形成对价格趋势追逐的羊群效应。
不管分析单个商品价格走势还是国家对通胀通缩的宏观调控,市场定价参照体系的转变,都要求我们转变根深蒂固的供求定价思维,引入对预期的思考,如此才能顺应市场的转变,避免“库存陷阱”。如果从预期定价的三个特点看当前热议的房价和通胀问题,显然,控制涨价预期和打击投机应该更具效果。 (作者系汇鑫期货宏观经济和策略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