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东 ○主持 于勇
湘财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李康先生在本报2011年第一期上发表了《中国需要积极的股市政策》一文,受到了普遍好评,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笔者也深以为然。
李康先生文中写到:股市积极政策的核心在于:一、通过股市积极政策的引导,还原股市正确定位,从“以融资为中心”转向“以投资为中心”;把资本市场真正建设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场所,合理利用充足的流动性为经济结构调整作贡献。二、通过股市积极政策的引导,减弱非理性“预期”因素对股市基本面与股市走势关联度的严重干扰;三、积极的股市政策应该是一个系统全面而长远的政策,而不是零打碎敲的权宜之计。股市积极政策的关键还在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性。如货币政策的实施不能狭隘到只进行通胀预期管理一个功能,货币政策的目标应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各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都应该考虑“全局性”、“客观性”以及“协调性”问题。
很多人都很疑惑,为什么中国经济号称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而股市却成了前行列车中的“吊车尾”呢?老百姓为何总是享受不到经济增长的快乐,却总是承担经济出了某些问题的后果?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到底是观念上的巨大进步,还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远大目标?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政策,归根到底还是政策。因为中国经济成功的秘诀在于政策,同样,其不足之处也常由政策引发。笔者以为,中国股市的疲软表现和整个社会环境对股市的观感有关,进而又有意无意地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政策中,使得股市处在一种微妙的环境中,只能不断通过自我牺牲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通过给予来换取自身的发展。20年来,顽强的中国证券市场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市值迈入了前三甲。中国股市在世界上也有了发言权。但能够通过股市实现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各种类型的“幸运儿”。大部分投资者得到的往往是惨痛的教训,这不能不说是个憾事。
对中国股市而言,生存环境只能用“艰难”来形容。尽管没有人再否定股市存在的价值,也没有人再说股市是赌场,但整个社会对股市的观感从本质上说和过去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例如,说起股市的贡献最自豪的还是上市了多少家企业,融了多少资。没有人说今年股市的成绩是指数涨了多少点,老百姓增加了多少财产性收入;股市涨了,尤其是个股涨了,就要查投机;而股市跌了,只要还能继续发新股,就看不到有什么给力的举措;股市里赚的钱,总觉得是投机赚来的,不是正路子,所以赚了钱要“斩”你,而亏了钱却不值得同情。发行新股,发行者总是想尽办法发得越高越好,根本不考虑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而对旁观者而言,与其让二级市场赚钱,不如让上市公司多拿钱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高价发行越演越烈。至于上市公司超募后如何去糟蹋钱,甚至因钱太多而盲目扩张搞垮了企业则无人去问津了。而宏观调控政策说是不针对股市,但往往调控成功的也只有股市。房产调控,流动性调控,通胀调控都是如此。老是被调控,这就是股市的可怜之处。
由此看来,中国股市要想有一个真正的,投资者不用担心各种政策干预的牛市目前还只是一个奢望。这首先需要整个社会对股市观念的彻底改变。首当其冲的就是对投机的观念改变。正如李康所说,客观看待股市的风险场所,鼓励合法合理的投机。没有投机的股市是不健康的股市,投机者实际上也是市场风险的对冲者。如果大家对此有了共识,全面的、持续的、立足长远的积极股市政策才有可能出台。能把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让投资者伴随经济增长而实现财富增长的梦才能成为现实。我们期待着。
(作者系本报市场编辑部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