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特别报道
  • 5:路演回放
  • 6:观点·专栏
  • 7:公司
  • 8:市场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圆桌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版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人物
  • 通胀会是问题吗?
  • 莫轻言“新不如旧”
  • 新一轮资本扩张正在启动
  •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  
    2011年4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基金投资
    通胀会是问题吗?
    莫轻言“新不如旧”
    新一轮资本扩张正在启动
    最近成立的十家偏股型基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莫轻言“新不如旧”
    2011-04-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周宏

      ⊙本报记者 周宏

      

      近期市场对于新基金的非议又多了些。此前有报道称,统计去年11月份至今的新基金整体操作不如老基金。从投资业绩看,部分新基金不仅业绩落后于指数,而且出现了短暂亏损。这和部分老基金业绩整体出色的表现,似乎距离很大。由此,有人士建议,基金公司更多专心老基金运作,少做些仓促的新基金发行。

      鼓励投资者多购买老基金的建议我是赞成的,但是建议基金公司少发新基金,我并不赞成。根据短期业绩认定新基金业绩就不如老基金(即“新不如旧”),我更不赞成。理由如下。

      其一,基金发行属于基金公司自身的商业选择,并无绝对对错之分。从道理上说,只要新基金的发行不影响老基金的运作,不超出基金公司的投资团队的承受能力,基金公司尽可任意发行。但若基金公司内部对新基金有明显的“重新轻老”的资源配置倾向,那就说不过去了。

      其二,新基金发行对于基金公司团队是有激励作用的,从长远来说,对于基金投研团队的稳定性和能力发展有其正面作用。扩张是基金公司吸引外部人才的很好的做法,有助于激励研究团队,也有助于一些新人和新思想的冒尖,这都是其正面因素。

      其三,我不赞成基金持有人购买新基金。因为,一名基金经理和基金契约、规模等外部条件的磨合需要时间,如果是新提拔的基金经理,则需要更多时间完善其风格。既然基金风格都未完全落定,那么投资者就很难判断其是否适应该基金的运作特点(不完全是业绩问题),因此,从“投资适用性”的角度,基金投资者更偏向那些投资风格稳定的老基金,是合理的。

      当然,这不影响基金公司推出新产品的步伐。国外已有先例。由基金管理人或战略投资者先行投入部分资金推动新基金的成立和运作,是一个惯例。

      另外,“新基金业绩不如旧基金”的看法,我并不认同。首先,新基金业绩是否超越老基金更多和当时市场的情况有关。比如今年年初以来,指数涨幅较大,那么仓位较轻的新基金较为吃亏。而在市场跌幅较大,结构性行情演绎较多的时期,新基金往往业绩超越老基金,这并不意味着新老基金之间的能力差异,更多的是行情市道导致的短期业绩波动性的差异而言。

      长远看,基金的业绩仍然取决于其产品契约、投资团队的理念、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