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经济增长或相比上年小幅放缓,但仍能保持在10%左右,经济活力仍然强劲;虽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仍有可能进一步上涨,人民币升值会给我国出口带来负面影响,贸易顺差收窄趋势将持续,但在政府系列调控政策的作用及物价运行的周期因素影响下,下半年物价上涨压力有望缓解。预计全年通胀率可维持在4.5%左右,仍处可控范围。
唐建伟
由于一季度经济增速回落,而物价涨幅继续攀高,有人开始担心中国经济陷入“滞胀”。笔者认为,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虽然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相比上年可能小幅放缓,但仍能保持在10%左右,经济活力仍然强劲,谈不上出现“滞”;预计全年通胀率维持在4.5%左右,仍处可控范围。下半年物价上涨压力有望缓解,“胀”总体可控。
从目前宏观经济的部分金融数据及微观企业数据看,今年首季我国进口总额累计增长32.6%,季度进口总额创下历史新高,这虽然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因素,但也从另一方面表明国内对大宗商品和生产资料的需求相当旺盛。而企业资金需求旺盛表明企业经营良好。央行发布的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的数据显示,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同比少增3225亿元,主要是人民币新增信贷同比少增3524亿元,而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多增1874亿元;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同比多增309亿元。同时,由于信贷规模受限,银行贷款利率上浮占比持续上升,民间借贷利率也持续攀高,也反映出企业对未来经营相对乐观。结合一季度企业盈利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月份盈利增长34.3%,这也预示后续由企业推动的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高增速。
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14.4%,这是在去年同期20%左右增速的高基数上出现的。今年首季全国平均日产量192.78万吨,再创同期最高水平。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面,一季度发电量和用电量增速均高于去年第四季度的水平。这些数据均表明经济内在活力仍然充沛。
就经济增长的动力而言,今年三驾马车估计都将呈现小幅减速的格局,但回落幅度都不大,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先看投资。总体而言,在当前的政策背景下,投资增长受到多方面的压力,如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抑制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货币政策收紧直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地方融资平台治理等措施也将限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不过,今年也存在较多刺激投资的因素,如“十二五”规划元年、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速、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扩大、市场流动性仍然充裕等。综合这两方面因素,笔者预计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能保持在23%左右。
再看消费。无疑,一季度消费增速明显低于市场预期,主要原因是楼市和车市两大市场的低迷。以汽车市场为例,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销量同比增长8.08%,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63.7个百分点。而汽车销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4%,汽车销量增速大跌,是导致消费增速放缓的主因。再看房地产市场,在空前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下,一季度我国住宅销售面积持续下降,住宅类相关商品(家电、家具及装潢物料等,占零售总额的10%)的销售增速也随之显著下跌。经测算,房地产销售下降10%,影响消费支出约0.13个百分点。虽然有两大市场低迷的压力,但“十二五”规划中政府明确提出将通过提高可支配收入及减轻家庭税负负担来刺激消费,这种预期将支撑居民消费维持较快增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4.3%,超过GDP增速和城镇居收入增速,这是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农村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于启动农村消费是重大利好。乐观预计,全年消费增速或仍能保持在18%左右。
最后看净出口。鉴于去年我国出口的高基数效应,今年我国出口同比增速可能明显放缓。从贸易条件来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进口价格指数快速下滑使我国的贸易条件短暂改善,但随后,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快速攀升,我国进口价格指数又迅速拉高,贸易环境再一次紧张。现在看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仍有进一步上涨的可能,加上人民币升值可能给我国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年我国贸易条件还可能进一步恶化。同时,国内外经济复苏分化的局面仍将持续,这也使得年内我国出口增速低于进口增速的概率较大,贸易顺差收窄趋势将持续。
这样估算下来,今年我国出口同比或增长15%左右,而进口增速仍将快于出口增速(20%左右),全年贸易顺差或将收窄至1200亿美元左右,净出口对GDP的拉动作用也将随之将进一步下降。
在通胀压力方面,虽然今年一季度CPI平均涨幅高达5%,三月更是创下阶段新高,预计上半年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不小。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政府系列调控政策的作用及物价运行的周期因素影响下,下半年物价上涨压力有望有所缓解。
若从1999年至今的四轮经济周期来研判,每轮周期大致在25个月左右。本轮周期从2009年7月开始上行,迄今已经运行了近22个月,如果前三次周期规律仍能发挥作用的话,那么在今年7月前后物价很可能会见顶回落。而M1增速去年年初起至今也确已大幅回落,在货币政策紧缩预期继续加强的情况下,M1增速不太可能再次大幅上升。为有效治理通胀,政府自去年以来从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效果也正在显现。至于物价的翘尾因素影响,去年翘尾因素的最高点是1月和6月,今年二季度后应不断减弱,6月之后翘尾因素当逐渐降低归零。
基于上述原因分析,笔者认为今年物价上涨将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年内中国经济基本没有陷入“滞胀”局面的可能。
(作者系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