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读《起诉高盛》
⊙包婷婷
在不少中国人眼里,美国高盛公司几乎无所不能,无论形势多么险恶,总能稳操胜券,危急时刻,甚至连美国政府都只是“高盛手中的传声筒”。在部分金融界人士心目中,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看起来只擦伤了点皮毛的高盛,功夫实在了得。一些投行也总把高盛视作仿效目标。但在许多美国人眼中,高盛却是个“乌贼式的吸血鬼”,不仅干着比索马里海盗还恶劣的勾当,而且道德水平比海盗还差。从高科技企业泡沫到油价飞涨,“高盛门徒”们已成了大萧条以来每个主要市场价格变化的背后推手。
近年来,因为中国诸多央企和地方国企在与高盛的合作中常遭遇巨额亏损,因此,围绕着高盛的疑团也越积越多。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的张晓东先生,长年浸淫于金融衍生品领域,他从衍生品的开发、定价和交易着手,在《起诉高盛》中,一层层揭开高盛在过去15年间与中国企业合作过程中的种种手法,那些交易合约所隐含的陷阱。
众所周知,由于衍生品交易的盈亏同现货市场的盈亏相互抵消,套期保值合约是不会产生亏损或赢利的。如果我国企业与高盛签订的套期保值合约令企业发生亏损,说明高盛标榜的衍生品产品交易不属于套期保值范畴。为了解释我国众多大型央企纷纷发生巨额亏损的真正原因,张晓东曾带领其团队剖析高盛的复杂衍生品合约,惊异地发现,这些所谓的互利性套期保值合约,本质上竟是“高盛门徒”们的恶意欺诈!
从前些年沸沸扬扬的中航油、中信泰富事件,到近期正处于水生火热中的中国S航空公司事件,作者总结出了高盛忽悠人统一模式:当一个市场在泡沫聚集的中期,高盛介入并大量卖出他们深知一钱不值的产品给投资者;随后挑选食物链中的弱势群体,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利益交换,获得重新更改游戏规则的机会;最后,当泡沫破裂时,上百万人破产或面临财务危机,他们再以救世主姿态出现,把从民众处骗走的钱,加上利息借给他们。作者由此确认,不管是上世纪20年代的大萧条和高科技股票泡沫,还是近年飙升的油价和房地产价格,高盛均用这套模式在其中斩获了巨大利益。
分解一下合约,高盛“请君入瓮”的手法就很清楚了。
手法一:展期期权衍生品。这个衍生品运用手法是将简单的期权变成一个由两个看涨期权和一个看跌期权组成的三项式组合。它包含了两个结构,第一个结构是卖出一个更高价格的看涨期权和一个行权价格很低的看跌期权,诱人之处在于不需要为看涨期权支付期权费。第二个结构为一个展期期权结构,持有者在未来拥有执行当前约好条款期权的权利。第二个结构对于期权的卖出者来说,收益有限,潜在风险却无限,卖出展期期权(即期权的期权)最大收益只是所得到的期权费,而风险几乎是普通期权的平方。中国企业没有能力对展期期权定价,也就无法知道这个复杂产品的巨大危险。
手法二:目标累计赎回合约(Accumulator)。在这种合约中,国际投行以折扣价将产品卖给某家公司,而这家公司必须接受两个所谓小小的附加条件。举例来说,当油价为每桶125.5美元时,高盛以8折即每桶100美元的价格将石油卖给航空公司,第一条附加条件是,如航空公司累积赢利达到150万美元,合约自动终止;第二条附加条件为,如石油价格跌破每桶70美元,航空公司必须以每桶70美元的价格加倍购买石油。通过简化分析可以看出,这个合约的风险非常大,是正常的两倍;收益非常小,封顶仅150万美元;时间非常长,为油价跌破每桶70美元留出了足够时间。此种手法的欺骗性主要在于,先将买卖复杂衍生品合约说成是简单的买卖股票合约,诱使客户签订衍生品交易合约,然后将收益有限、风险无限的产品卖给客户,在此过程中利用投资财务顾问身份掩盖作为捕猎者的交易对手的真实身份。
大多企业对于这些合约的签订以及带来的亏损,普遍抱着“认赌服输”的心态。这正是高盛的高明之处。合约签订看似公平,实则“死亡”条约——我们与高盛之间输赢的概率是不一样的,因为对方直接控制的是输赢的概率。
与此同时,作者还认为,2007年至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不是金融衍生品危机,而是一个“影子银行”被“挤兑”的危机。“影子银行”指的是众多具有与商业银行同样的聚集存款功能的金融机构。美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受到政府监管,政府对其担保,能排除挤兑危机安身立命,但“影子银行”金融机构所聚集的资金不受美国政府担保,当市场上预期方向转变时,资金就会迅速撤逃。正是这种“挤兑”导致了资金链的断裂。
当美国政府和社会机构重申“美国人消费太多,储蓄太少”,呼吁“重新平衡世界经济”,让“美国人多储蓄,中国人多消费”的时候,作者认为这些只是问题的表象而非实质。导致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是美国在过去30年里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当财富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时,富人新增财富的绝大部分没有消费,无法产生相应的需求和就业。更为严重的是,未消费的富人财富,大部分流入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导致资产泡沫,埋下崩盘隐患。
对于中国企业与高盛合作中所产生的巨额亏损,作者除了揭露高盛的欺诈手法外,也没有过多为自身护短。他尖锐地指出,资本市场本就是弱肉强食,当“羊遇上狼”,不被吞噬才不正常。中国的致命伤不是对手太强大,而是我们过于弱小,我们的金融市场尚未充分发育。不仅如此,在高盛的欺诈被揭穿后,大多数受害企业不仅没有展开积极的自我救赎,反而选择忍气吞声。“没有一流的金融,只能是二流的大国”,若要培育发达的金融市场,必须变管制为监管;若要锤炼国际一流的金融机构,必须勇于剖析对手,向对手学习。高盛长年来一直在全球各顶级学府笼络人才,致力于隐秘性合约的探索和设计,这是一场人类智力上的对抗。我国的金融机构,非在衍生产品定价理论和实践上痛下功夫不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