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创业板·中小板
  • 11:产业纵深
  • 12:地产投资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产业空心化之忧
  • 中美货币政策或到“同向而行”时
  • 默多克弃“车”能保“帅”吗
  • 收拢货币理应
    与激活市场并重
  • 企业年金受托投资管理模式介绍
  • CPI“恐高” 大可不必
  •  
    2011年7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产业空心化之忧
    中美货币政策或到“同向而行”时
    默多克弃“车”能保“帅”吗
    收拢货币理应
    与激活市场并重
    企业年金受托投资管理模式介绍
    CPI“恐高” 大可不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产业空心化之忧
    2011-07-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倪金节

      ——“弱周期、大转型”系列之一

      倪金节

      中国经济正渐入减速增长弱周期,这是一年多宏观调控政策效力显现的结果,也是过去十多年双位数增长理性回落的必然。过去三十余年,经济每隔5到10年都会经历一波周期转换,本轮经济上升周期始自2003年,至今已持续了8年之久。接下来,如果宏观政策不发生实质性转向,经济发展进入5至6年以上的弱周期是大好事,更是摈弃过往粗放式经济增长、实现经济转型的绝佳时机。因此,切不可因为担忧短期内的经济下滑,而重回过度消耗资源、过度依赖投资的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

      眼下,信贷和房地产都在缓慢降温,这是弱周期形成趋势的基本前提。如果今年新增贷款低于7.5万亿,如果广义货币增速16%成为常态,甚至回到与GDP增幅相当的水平,那么房地产和基建项目降温趋势一定能得以形成,经济增长势必回归到常态。

      宏观调控之下,中小企业遭遇普遍的融资难,对制造业造成误伤也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我们在经济弱周期到来之际,为中小企业和民间资本的繁荣谋划系统性的振兴思路。只有如此,中国实业经济,才可能迎来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较之上世纪90年代,以乡镇企业、县域经济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繁荣发展,这十年中国实体经济萎缩速度惊人。大量民营企业逃离实业,资金蜂拥投向PE和房地产,“炒”字为先,这一切都是因为稍微有一点利润的行业,要么被国有资本完全控制,要么被外资收入帐下,利润被外资悉数赚取。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民营资本,现在则几乎已变身短期资本,成为资产市场的投机常客。

      说起来,经济转型,在中国已经喊了十几年了。但在国企账面利润翻几番、财税年年丰收和经济总量晋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就的背景下,非常遗憾,国人很少看到真正专注于技术升级、企业运营等关乎经济效率整体提升的事情,而让各类企业倾心的,是创业板的暴富神话、PE行业空前繁荣、热钱从猪肉炒到古董,产业空心化、民资热钱化趋势十分严重。

      细究起来,中国民企和实业环境的窘状,当然不是今日宏观紧缩周期之下才显现的,并非本轮货币紧缩周期所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由来已久。纵使在2009年的信贷高涨时,中小企业也没有得到多少实质性好处,大量贷款都流向了国企部门和地方政府。近几年,随着房地产泡沫的过度膨胀,地租上涨带来经营成本显著上升,才是中小企业倒闭潮加速的更为关键的原因。所以,要从根子上化解难题,关键在于创新金融机制,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甚至可以考虑允许部分地下金融逐渐合法化。

      故而,在弱周期之下,必须想方设法给民间资金和中小企业,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除了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化解融资难题,更要处理好国有资本和民间资金的“进退”问题,至少,有利润的行业,大部分都应让民资能有公平的进入机会。

      应当说,鼓励民资发展的“新36条”其实已经为民营企业营造了宽松环境,只是落实起来,步子太小,以至不少条款至今仍是停留在纸上。由于实业利润稀薄,民间投资偏好聚焦于资产泡沫,而国企资本拘泥于眼前利益,若无果断的措施,寄希望于他们顾全大局,退出一些高利润行业,只能是奢望。只是,这种僵局如不尽早打破,“新36条”很可能再度被架空。

      如果再不抓紧时机促使经济尽快转型,没有民资带来的实业繁荣,进而实现藏富于民,就不可能真正启动内需。那就意味着我们又失去了一个历史性的机会。看看欧美经济体,在经济和金融危机后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回归实业,而欧美正在悄然进行的这场新技术革命,中国可能只是抓住了并不重要的边缘问题。比如,国有资本投注不少精力的物联网,其未来究竟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会给经济发展形态带来多大的变化,事实上还有不小争议。

      如果我们不能在未来五年,建立相对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中国的实业复兴就遥遥无期。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是,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了,可日本有丰田、索尼这样的跨国大企业,与中国第二大经济体相匹配的真正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在哪里呢?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有一批能与丰田、索尼相颉颃的国际大牌企业呢?

      (作者为中国人保资产研究所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