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调查·产业
  • 11:信息披露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观察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T1:汽车封面
  • T2:汽车公司
  • T3:汽车热点
  • T4:汽车动态
  • T5:钱沿封面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违约大限临近 伯南克对QE3“松口”
  • QE3会不会来?
  • ■环球速递
  • 碳税?幌子而已
  • 市场逐渐对“降级”免疫
    欧央行吹响托底“集结号”
  •  
    2011年7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5版:财经海外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财经海外
    违约大限临近 伯南克对QE3“松口”
    QE3会不会来?
    ■环球速递
    碳税?幌子而已
    市场逐渐对“降级”免疫
    欧央行吹响托底“集结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碳税?幌子而已
    2011-07-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小安 ○编辑 朱贤佳

      ⊙记者 小安 ○编辑 朱贤佳

      

      “铁娘子”吉拉德再一次向世人展现了她异常强硬的一面。顶着从民间到政坛的一片骂声,这位澳大利亚史上的首位女总理上周日宣布了备受争议的碳税计划,从明年7月1日开始,对澳大利亚500家污染大户企业征收碳排放税,价格为每吨23澳元。

      应该说,吉拉德推动这项被澳大利亚矿业委员会称为“全球最昂贵”的碳税计划,是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在政府公布征税方案后,不管是吉拉德本人还是她所领导的执政党,支持率都骤降至历史新低,甚至远远落后于反对党。

      民调显示,近六成的澳大利亚人都反对征收碳税,最令民众不满甚至愤怒的是,“不增加任何类型的碳排放税”恰恰是吉拉德在竞选总理期间的主要政策承诺之一,而她现在所做的显然违背了当初的承诺。据政府估算,征收碳税可能通过企业提价等途径,让每户家庭的生活成本每月增加50澳元左右,这对老百姓来说显然也不是什么好消息。

      那么,澳大利亚征碳税的做法是否真的很“激进”?未必。事实上,按人均水平计算,澳大利亚已成为全球碳排放最多的国家,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在2009年时即达到21吨,远远超过排在40多位的中国等国家。同时,澳大利亚电力供应有80%要靠燃煤发电,而煤炭的使用正是全球碳排放量的最大来源,占到总量的44%。客观地说,澳大利亚的确有大刀阔斧推动减排的必要性,而开征碳税不失为促进减排的一个不错尝试。

      不过,在现阶段,吉拉德可能并不会真正为了推动落实碳排放税而不惜代价。要知道,陆克文当年之所以下野,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强推的“资源暴利税”得罪了本国的矿业巨头。刚刚上任没多久的吉拉德应该不会愿意重蹈覆辙。

      而吉拉德看似雄心勃勃的碳税计划中,显然也给企业界留下了足够的余地。根据计划,在征税的同时,政府将通过发放免费排放许可向一些高耗能行业提供约92亿澳元的补偿,而后者恰恰是碳排放的大户。批评人士认为,如此“明罚暗奖”的做法,将令政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有违征收碳税的初衷。

      从当局设定的政策预定效果来看,到2020年将碳排放在2000年的基础上减少5%的目标,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即便是不需和发达国家承担同样减排义务的中国,也都设定了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40%至45%的较高目标,而且中国的参照基准还是2005年。

      由此看来,推动征收碳税其实只是吉拉德政府打出的一个“幌子”。碳税新政背后的真实用意,是要推动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尽快建立和完善澳大利亚自己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和市场,以期在国际上争得主动。

      吉拉德此前多次表示,征收碳税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对于化石燃料的依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她还特别提到,要在这些方面向中国等国家靠拢,不能落在后面。澳大利亚政府已承诺,将投入数十亿澳元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并力争到2020年有20%的发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标。

      另一方面,在本国发展成熟的碳排放交易机制和市场,也是吉拉德政府推动碳税的一大长远目标。按照吉拉德的计划,到2015年之后,澳大利亚将打造欧洲之外的全球最大碳排放交易市场,这对于澳大利亚争取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无疑是一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