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路演回放
  • 6:公司
  • 7:市场
  • 8:路演回放
  • 9:市场趋势
  • 10:开市大吉
  • 11: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2:公司巡礼
  • 13:圆桌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私募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专访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版
  • A16:基金·人物
  • 在巨额债务魔影的背后
  • 中国银行业在地产阵痛中浴火重生
  • 高铁公司年数亿招待费
    花到哪里去了?
  • 外论一瞥
  • 损人不利己
  • 美国举债大限倒计时
  •  
    2011年8月1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在巨额债务魔影的背后
    中国银行业在地产阵痛中浴火重生
    高铁公司年数亿招待费
    花到哪里去了?
    外论一瞥
    损人不利己
    美国举债大限倒计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银行业在地产阵痛中浴火重生
    2011-08-0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温建宁

      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金融业所需应对的最大风险,主要集中在房地产领域巨额银行信贷在房价进入回归通道过程中的安全回收风险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以政府信用、土地抵押方式形成的到期债务偿还风险。现在看来,银行业顺利渡过难关已有了必要条件,但面临的考验依然很严峻,有必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来改变利润增长动力趋于平缓的现实。

      温建宁

      我国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业正在经历凤凰涅槃般的阵痛。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今年压力测试的结果,即使银行业遇到最坏情况,房价真跌去三成或五成,银行业都可以承受,不存在被房地产商挟持一说。这是今年二季度新一轮房地产贷款压力剧增之后,来自管理层的最新、最权威表态,为第四次房地产调控给出了依据注解,当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去房地产化”攻坚阶段政策的前后连贯。

      只是社会各方有关“房地产挟持了银行”的诸多担心能否消除,尚有待实践提供答案。

      笔者以为,经济平稳转型的强力推进是实现中央和地方政策上下统一的根本。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金融业所需应对的最大风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房地产领域巨额银行信贷在房价进入回归通道过程中的安全回收风险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以政府信用、土地抵押方式形成的到期债务偿还风险。摸清这两大因素的真实“家底”,是未来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以及应对方略的必要前提,将影响和决定金融系统深刻了解风险因子和安全系数的程度,从而为规避和化解金融风险做好两手准备。

      压力测试能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压力测试结果的可靠分析,可以在最大限度化解房地产调控“投鼠忌器”的政策顾虑,使得相对温和的货币政策、房地产贷款得以缓慢退出。

      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各金融机构人民币累计贷款新增额7912亿,同比少增5985亿,说明银行贷款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的比例在下降。金融系统主动性防御风险的特征表现很明显。

      在房地产调控面前,过去银行最为担心的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生怕房价回落把风险传导到银行,致使银行财务报表坏账率上升,进而在调控进入到关键时刻时,不得不转变立场和房地产商站到一起,为风雨飘摇中的地产项目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流动性支持。现在对房贷的下跌压力测试,让银行看到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也能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将更多地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寄托在房地产商身上。截至去年底,整体加权平均12.2%的资本充足率,以及今年以来各大国有和商业银行不断通过资本市场募集资金,都为增强和重树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贮备了信心。

      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已累计了较大的风险隐患,及时摸清债务规模对切实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意义重大,不任其扩展是有效避免政府信用损伤的有效途径。掌握和查清债务总额,让以比较隐秘方式运作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初步裸露在阳光下,既接受阳光的“消毒”“杀毒”作用,也接受监督部门和全社会的审视,便于有毒风险敞口显性化和识别,以及进行科学巨额贷款规模偿还能力评价,寻求建立风险管理和处置的机制,无疑是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的大事情。温家宝总理上月初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提出了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的解决方案,并首倡研究建立地方政府规范举债融资机制。为银行业风险化解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房地产变局在连续多次调控中逐步走向深入,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违约风险骤升。曾经记录在银行负债表上的优质贷款资产,演变成不良资产的可能性概率增大,无疑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前敲响了警钟,也为金融业高枕无忧的房地产贷款导向打了一针清醒剂。在这种情况下,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不仅有助于直接维护地方政府信用,间接确保金融体系的绝对安全,而且有助于反击国外做空中国的势头,回应对中国金融主权的挑衅行为。因此,成功管理和合理安排偿付好地方债务,是金融业和政府部门的头等大事,一定得有事前预见性,采取前瞻性的疏导措施,既要看到风险可控的一面,还要看到风险恶化的一面。

      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笔者以为,针对房地产行业性传导风险,着力点在于房价调控取得成效;针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累计风险,着力点在于土地价格回归真实,而所有这些都要从大处着眼,也要从小处着手。现在,国务院会议从大处提出要建立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从制度的源头予以规范引导,是一种治本性举措。当然,这还需要举债主体的各级地方政府认真整改审计中发现的严重问题,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继续清理、规范平台公司,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坚决禁止违规担保在建项目的后续融资,防止进一步扩大和蔓延风险。同时,相关信贷主体的各家银行,要严格落实借款人准入条件,履行商业化审批程序,切实加强风险的识别、预防和控制。

      当偿债高峰期到来时,需要政府能有更多的财力支付到期债务,而经济转型期政府收入减少,而支出将增长,增加债务清偿势必导致政府财政负担加重。而提前安排地方政府的财政偿还能力,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能力予以配套就位,中央代发地方债券予以足额拨付,正是化解地方债务的诸多解决方案。

      中国银行业协会7月29日发布《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0-2011)》,认为今年银行不良贷款率仍会保持稳定,但维持不良贷款额持续下降趋势的难度较大。这显示金融行业顺利渡过难关已有了必要条件,同时也说明银行业面临的考验依然还很严峻,银行业有必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来改变利润增长动力趋于平缓的现实。较为有利的是,平台贷的重新分类不会大幅度增加银行的不良贷款。由地方融资平台所引发的新增不良贷款仍在可控限度内。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