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
中科院7月29日发布首份各地GDP质量内涵与排序报告,北京、上海、浙江、天津和江苏位列中国各地区GDP质量排行前五,而西部省份GDP质量排序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紧要关头,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型、缩小与东部地区差异的关键时刻,中科院这份报告来得非常及时。在GDP的评价和考核上,如何采用新思路、新方式、新手段,无疑对经济的转型,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这份报告来看,在GDP质量排行中,后10位全部是中西部地区的省份。而在排行质量前10位的地区,在GDP的数量排行中,都位居前10,排行后10位的中西部地区,在数量排行中也大多位居后列。中西部的发展效率与质量,显然是令人忧虑的。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在步当年东部地区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规模、不讲效益,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顾局部、不顾全局的后尘的担忧,被证实了。
如果说东部地区当年出现以GDP论成败的现象,是在中国急需用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改变现状、增强经济实力、提高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的时期,还可以被视作是不得不为的话,那么,在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跨过这个阶段的时候,在经济总量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的情况下,就再不能以这样粗放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让“数量GDP”占据我们工作的全部了,而必须“数量和质量并重”。
这几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东部地区。除了基数较低、国家扶持的力度加大、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等原因之外,与过度追求GDP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充也是分不开的。甚至在崇拜GDP过程中,不排除一些地区可能玩起了数字游戏。因为,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出现地方统计的GDP数量远高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的现象,其中尤以中西部地区更加突出。
这就要叩问发展的思路了:到底中西部地区应当如何赶超东部地区、靠什么才能真正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如果按照目前的思路和方式去发展、去追赶,不仅不能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反而会继续拉大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更多地表现在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等方面,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资源的利用水平无法得到提高、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差、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下降。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与科学发展观更是背道而驰。
东部地区在经历了快速发展、快速积累以后,发展方式正在转变,发展的思路也已经在变,唯GDP时代正慢慢离这些地区而去。对中西部地区来说,这本该是现成的、有效的经验。也就是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完全可以借鉴东部地区的经验,吸取东部地区的教训,在发展的平台、发展的目标等方面起点更高一些,在发展的措施、发展的手段等方面,更符合经济发展实际和要求,符合中西部地区老百姓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的需要。
这意味着,首先,不能把缩小与东部地区的数量和规模差距作为唯一目标。如果过度在乎数量和规模上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那么,就势必会陷入对GDP的过度崇拜上,就会忽视GDP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必须跳出数量和规模的框框,把GDP的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率紧紧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赶超。
其次,设法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提高档次与品质。东部地区正在向中西部地区大范围转移产业,但是,检视已经转移的产业,绝大多数都是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承载能力过强、科技含量不高的产业。这些虽然也可以在短期内为中西部地区提升经济规模和GDP,但是,对中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却是极为不利的。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产业转移这篇文章做好,是一个非常现实而重要的问题。而最需要把握的一点就是,不能把中西部地区当作产业转移的“垃圾箱”,而要加强规划、加强指导、加强统筹。
另外,尽力加强和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过于落后,交通条件不太方便,因此,在未来的若干年内,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等,是中西部地区能否实现振兴、缩小与东部地区差距的关键。在这方面,中央应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引导央企到中西部投资等,大力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如果这些基础工作加强了,条件改善了,凭借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土地、劳力等优势,就一定会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因此更加平衡。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