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上证零距离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测试美元霸权惯性
  • 美国债务博弈向世界提示了什么
  • 警讯!中国近半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污
  • 走规模至上老路怎么可能缩小差距
  • 三洋:萨杨娜拉!
  • 没有股东人数要求
    难以确保“公众性”
  •  
    2011年8月2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测试美元霸权惯性
    美国债务博弈向世界提示了什么
    警讯!中国近半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污
    走规模至上老路怎么可能缩小差距
    三洋:萨杨娜拉!
    没有股东人数要求
    难以确保“公众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三洋:萨杨娜拉!
    2011-08-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蔡恩泽

      蔡恩泽

      海尔集团与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7月28日签署备忘录,海尔意向收购三洋电机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洗衣机、冰箱和其他家用电器业务,预计总交易金额为100亿日元(约合8亿元人民币)。

      三洋是在二战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家族企业,曾是日本国民的骄傲。媒体以前总爱用“颠覆传统”来形容三洋的改革精神。可如今,三洋就像是一个被“颠覆”的弃儿,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一会儿被这个收购,一会儿又被那个兼并。

      1947年,井植岁男在大阪创立三洋电机制作所,历经数十年拼搏,成了一家集机电、电子、IT等多种产业于一身的大型现代化制造企业。但三洋惯于走捷径,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实施OEM战略(定牌生产或授权贴牌生产),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所谓“只求利不求名”。这一策略为三洋确实带来了不小的市场效应。但三洋OEM的模式很快暴露了短板,危机说来就来。2006年的手机电池召回事件和2007年假账风波,把三洋折腾得精疲力竭,董事长兼CEO野中知世黯然下台。

      如今的三洋,网站的主页上赫然写着豪情万丈的口号:“我们希望成为人类、社会、地球不可缺少的存在。”可事实上三洋早已从井植家族一股独大的跨国巨头演变成依靠风险投资商资助合伙开张、随时拆卖的“店铺”。

      连续几年的巨亏令三洋大伤元气,2005年下半年,三洋急需一笔风险投资,以缓和财务亏损的资金压力,加大对核心业务的资本投资和研发投入。三洋原本向本土投资商三井住友银行抛出“绣球”,没想到三井住友狡兔三窟,又拉来了美国高盛这只大麻雀,以求摊薄投资三洋的风险。而此时,美国GE公司也看中了三洋。GE是一家多元化的科技、媒体和金融服务公司,致力于解决世界上最棘手的一些问题。一个财务资本,一个实业资本,都想吞掉三洋这个虽说已败落但还有丰厚剩余价值的全球性企业。

      同年10月,GE向三洋提出收购三洋电机信贷的计划时,三井正与三洋谈判并购事宜。然而出人意料,最后三洋电机信贷既没有收入GE囊中,也没有为三井所捕获,而是成了财务资本高盛的盘中餐。两个月后,三洋将其在三洋电机信贷公司的部分股权转让给高盛的一个全资子公司,三洋在三洋电机信贷公司的持股比例降到19.1%,后又进一步减至16.7%,井植家族在三洋的地位一落千丈。

      高盛得手后,又想尽快拆卖三洋,从2008年4月开始,投资股东开始寻找下家,急于将手中的三洋股份抛出变现。投资者很快把目标锁定了松下。而松下也趁着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金融机构囊中羞涩之机看上了三洋,双方一拍即合。

      松下收购三洋,可算是捡了个大便宜,不仅在太阳能电池领域消灭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也因此让松下在新能源研发上成为了日本乃至世界的老大,为松下今后保持继续发展的实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松下成为三洋的东家,对三洋而言真是不幸中之万幸。说起来,三洋与松下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三洋创始人井植岁男不仅是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的小舅子,而且也是松下创业者之一,在创建三洋电机之前,井植岁男是松下电器的专务董事(相当于副社长)。从这层关系上说,三洋这次算是回到了“娘家”。三洋遂开始执行瘦身重组战略,决心从困境中挣脱出来。

      然而好景不长,松下对三洋这个曾离家出走的“坏孩子”还是心存芥蒂。由于三洋电机的洗衣机以及家用电冰箱事业与松下集团内部业务重叠,结构改革已势在必行,经多次研究,最后得出转让给海尔的结论。

      更令三洋唏嘘的是,计划从2012年春新产品上市起废止三洋品牌,全面启动业务重组进程。届时,拥有65年历史的三洋品牌,除亚洲等少数地区外将正式退出世人们的视线。

      在日本国内市场上,在一年的缓冲期之后,三洋电机将统一整合为松下品牌,全面撤出山田电机等各大家电连锁卖场。该公司现约1500家三洋系列店,今年秋天以后,也将全部变更为Panasonic系列店。

      在海外市场,除了印度尼西亚等三洋知名度比Panasonic还高的地区,以及电池等三洋品牌强势产品,仍将保留SANYO品牌之外,中国的三洋洗衣机、小家电等是否保留三洋品牌,仍有待于进一步确认。

      三洋家电业务被收入海尔帐下后,其品牌是否得以保留,尚不得而知。只是每年的8月26日,三洋公司都要举行纪念仪式,庆祝公司的“电气化之日”。在今年马上就要到来的这一天,三洋还会有怎样的纪念仪式呢?

      (作者系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