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价率升至年内次高点
⊙记者 王晓宇 ○见习编辑 蔡臻欣
7月的大宗交易平台空前活跃,以产业资本为代表的投资者们高折价抛售以抢食大盘近200点的反弹成果,让大宗交易平台上的加权折价率陡然上升至年内次高点7.37%。
据上证报资讯统计,7月份沪深两市大宗交易平台总成交量为9.5亿股,成交总金额为129.3亿元,环比分别增加11.1%、4.4%,为1-7月区间内中值水平,但成交频率却出现今年以来最大活跃度,全月以595笔交易创下年内新高,环比增加25%。整体而言,无论从成交频率、成交量还是成交额,7月份大宗交易平台均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态。
但从折价率看,7月大宗交易上的加权折价率却陡然上升至7.37%,环比放大41%。对比最近4年以来的月折价率,该数据同样处于历史的高位。统计显示,7.37%的折价率同样也是自2008年4月证监会规定大小非减持超过1%股份须通过大宗交易系统以来的第3高点。而前2次分别出现于2009年1月、2011年2月,折价率分别为7.92%、7.42%。
折价率的高企或与此前大盘的强弱不无关系。今年二季度,大盘在面临资金紧张后展开近2个月的漫漫下跌至6月下旬,行情的强反弹让产业资本急不可待踊跃套现。似曾相识的场景亦发生在2009年1月及2011年2月。而上述两度折价率的高企均是处于对股价再度下跌“不计成本”抛售所造成。而从行情的走势来看,折价率的高企并不意味着反转行情的结束,前述2次高折价率出现后,上证指数均在短期调整后延续上涨走势。
分析人士认为,并不能简单地从大宗交易的折价率来判断大盘未来走势。但在紧缩货币政策不放松的背景下,大宗交易系统成交频繁和折价率升高表明投资者心态趋于谨慎。
从交易数据内部结构来看,大连控股以1亿股成交量位居成交量排行榜首位,其次分别是康得新4362.4万股和农业银行3674.8万股。而从成交金额排行榜来看,前3为分别是康得新8.6亿元、大连控股8.3亿元和广发证券7.3亿元。不过,这些大宗交易平台上的“大鳄”的二级市场表现却涨跌互现。康得新以连创历史新高的惊艳表现成为大宗交易平台上最大的赢家,当月涨幅近30%,大连控股微涨4%;而农业银行、广发证券则分别下跌4%、11%。
业内人士认为,7月大宗交易平台出现火爆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限售解禁股总量与日俱增对行情构成压制,产业资本选择落袋为安;二是受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不少陷入现金周转和偿债瓶颈的产业资本选择套现以缓解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