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观点·专栏
  • 5:公司
  • 6:市场
  • 7:市场趋势
  • 8:开市大吉
  • 9: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专版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焦点
  • A4:基金·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市场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对话
  • “爱国税”的深意和苦心
  • 该如何看待增持美债的机会与风险
  • 针对证券操纵的相关法律条款
    需紧密衔接
  • 外论一瞥
  • 律师岂是用来“打酱油”的
  • 这到底是卖酒还是卖黄金?
  •  
    2011年8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4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4版:观点·专栏
    “爱国税”的深意和苦心
    该如何看待增持美债的机会与风险
    针对证券操纵的相关法律条款
    需紧密衔接
    外论一瞥
    律师岂是用来“打酱油”的
    这到底是卖酒还是卖黄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针对证券操纵的相关法律条款
    需紧密衔接
    2011-08-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熊锦秋

      ⊙熊锦秋

      

      本月初,备受关注的“股市黑嘴”汪建中操纵证券市场案,被北京第二中级法院一审以操纵证券市场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并处罚金1.25亿余元。这是我国首例以操纵证券市场罪判处的案件。法院的审判采信了《证券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第4项“以其他手段操纵证券市场”以及《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一款第4项“以其他方法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由于这两项兜底条款都没有详细说明,其模糊性增加了适用难度,汪本人表示认罚不认罪。

      2006年《证券法》有禁止证券服务机构(证券咨询机构包括在内)违规及其处罚规定,第七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禁止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证券业协会、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证券交易活动中做出虚假陈述或者信息误导。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汪建中先自行买入再忽悠投资者买入的行为,应属利用“信息误导”方式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行为,且后果恶劣,触犯了上述两条款,理应按此追究刑责。

      但目前的《刑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二款所规定的“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罪”的犯罪主体中,并不包括“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因此,早就有一些法律人士对此提出疑问。

      证券服务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的法人机构,包括证券投资咨询公司、信用评级机构等,他们也有义务保证其所出具的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如果上述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反上述义务,“故意提供虚假信息或者伪造、变造、销毁交易记录,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造成严重后果的,也理应按照“诱骗他人买卖证券罪”追究其刑事责任。但在现有《刑法》中,尚无对证券咨询机构违法行为制订的明确刑责条文。

      那么,现有《刑法》对证券咨询机构的违法处罚规定“隐藏”在哪个条文里呢?在去年《最高检公安部86种经济案件立案追诉标准(二)》第三十九条中,有对“操纵证券、期货市场案(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追诉标准,规定了八种应予追诉的操纵证券、期货市场情形,第七种情形为“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专业中介机构或者从业人员,违背有关从业禁止的规定,买卖或者持有相关证券,通过对证券或者其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开做出评价、预测或者投资建议,在该证券的交易中谋取利益,情节严重的”,应予追诉;这等于把证券服务机构抢帽子等违法行为归并到《刑法》一百八十二条“操纵罪”中来规制。

      证券咨询机构抢帽子行为,在《证券法》中被纳入“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行为,但在执行《刑法》过程中却被纳入“操纵罪”,有关法律相互不匹配。而且《最高检公安部86种经济案件立案追诉标准(二)》是在2010年出台,以前就没有对抢帽子行为应以何罪追诉的规定,而汪案发生于2006年至2008年之间。

      为使《刑法》以及相关的《最高检公安部86种经济案件立案追诉标准(二)》能与《证券法》紧密衔接,理应将证券咨询机构影响恶劣的抢帽子行为也纳入“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罪”。笔者为此建议,将《刑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犯罪主体予以拓展,加上《证券法》所规定的证券登记结算机构、证券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等主体;与此同时,相应修改《最高检公安部86种经济案件立案追诉标准(二)》,将抢帽子行为从“操纵罪”的追诉标准中删除。

      (作者系资深经济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