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产经新闻
  • 5:财经海外
  • 6:观点·专栏
  • 7:公 司
  • 8:公司纵深
  • 9:公司前沿
  • 10:公司·融资
  • 11:上证零距离
  • 12:特别报道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市场·资金
  • A6:市场·期货
  • A7:市场·观察
  • A8:市场·调查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欧洲央行新行长的能耐
  • 全力突破中国经济内生性增长瓶颈
  • 国际板或将带来
    我国股市制度建设的转折
  • 在“慈善”名义下的敛财与揽财
  • 楼市限购限价的管理成本很高
  • 解剖蔡教授“十大不准”
  •  
    2011年11月29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观点·专栏
    欧洲央行新行长的能耐
    全力突破中国经济内生性增长瓶颈
    国际板或将带来
    我国股市制度建设的转折
    在“慈善”名义下的敛财与揽财
    楼市限购限价的管理成本很高
    解剖蔡教授“十大不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解剖蔡教授“十大不准”
    2011-11-29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孙 涤

      ——“虎妈是孟母吗?”之十一

      孙 涤

      有了前面这些内容的铺垫,我们就有了基础,来检讨虎妈的育儿法管不管用。蔡美儿教授那本《我在美国做妈妈》的中文本《虎妈战歌》在中国也很畅销,读者众多。根据她接受《京华时报》的采访报道,他对两个女儿制定了如下“十大不准”:

      1,不准在外面过夜;2,不准参加玩伴聚会;3,不准经常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4,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5,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6,不准只在体育和文艺方面拔尖而其他科目平平;7,不准演奏除钢琴和小提琴外的其他乐器;8,不准在某一天不练钢琴或小提琴;9,不准在学校里卖弄琴艺;10,不准抱怨不能在学校里演奏……

      蔡美儿自称,为了要孩子努力走父母为她们选择的道路,她甚至不惜采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种种高压手段。

      “十个不准”里,第6、9、10项是从属事项,姑且不论;第3项中怎样才算是“经常的”不很清楚,难以置评;第1项对于女孩子,不能说太不合理;但是第2项,不准参加玩伴聚会,蔡教授说这会妨碍练琴,就太偏颇了。我们前面说过孩子的社会学习主要是通过 peer group (玩伴团组),影响要比家教有力得多,父母过多地干预,不光难有效果,而且往往造成孩子对父母之命阳奉阴违的隔膜。笔者认为,“不准”中的第7和第8项大有商榷余地,而更严重的问题,还在第4 和第5两项不准。

      同样是喜好或学习音乐,为什么只准许弹钢琴和拉提琴?限制的理由是什么?蔡美儿只是当代众多的东北亚的移民父母之一,他们近乎狂热地督促,有时简直在逼迫孩子学习“高雅器乐”的劲头,到处可见。在北美参加儿童钢琴、小提琴竞赛的,几乎全是韩、日、华裔的孩子;而在中国内地据说勤练钢琴的孩子就多达三千多万。

      首先,从市场需要的角度,这难以理解。古典音乐的演奏的确极为雅致精巧,它的式微已属不争的事实,即便要小有成就,竞争也近乎残酷。其次,从兴趣和修养的角度,同样难以解释。钢琴、提琴是技巧要求最为艰难的乐器,即使天分很高的人,也不得不逐日勤奋操练,否则连悦耳都不可得。也就是说,要达到自娱的水平成本会很高而难以维持。第三,从实用功能的角度论,在有无线电广播、电视节目之前,钢琴支撑着一家、一个团体的娱乐、联谊和交流,工具性很高。今天有了多媒体、网络、苹果系列产品等等,优美音乐唾手可得,谁还想用夹生的演技来弹拉助兴,会很煞风景。

      所以,古典音乐的确是人类创造力的一座高峰,但除了有一定天赋和热诚的孩子,是不适合贸然认真操练的,否则“机会成本”高得出奇。那我们怎么才能了解孩子是否有内在的天赋和激情呢?这并不难观察。如果孩子在无拘无束的情况下,主动专注并倾听音乐,对同一首乐曲的不同演奏和诠释能产生感动和鉴别,在弹奏时能适当变奏而不是亦步亦趋模拟的话,那么孩子对古典乐就是有“慧根”的。对于这类孩子,父母最好能竭尽所能来支持,别轻言放弃。但如果父母督导数年之后,孩子还只是“承命而学”,观察不到孩子内在的热忱和要求,那就应明智地终止尝试。

      以蔡教授书中的自述,能明显看出,她的千金缺乏对古典音乐的内在热忱,否则她们是用不着母亲如此硬性规定的。她耳提面命的强行督导,引起了小女儿露露的强烈反感。最终有一天,蔡教授同意露露可以不再拉小提琴了,露露立即义无反顾,顺应她的本性,一头扎到网球上去了。大女儿弹钢琴的情形也好不到哪里去。蔡教授为了她们学琴,有时花一次数千美元飞到外地求教,还花大钱租用卡内基音乐厅的场地来替女儿办演奏会,并花钱办豪华酒会招待。这些其实和音乐已没什么关系。至于蔡美儿自诩女儿是“音乐神童”,多半是一厢情愿。一个须靠威逼数年才勉强学琴的孩子,会神到哪里去?

      话说回来,华裔家长往往有逼孩子玩“高尚乐器”的强烈愿望,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有一种心理学说,认为父母内心有种未竟的缺憾,因为儿时家境贫寒,对有条件学习“高尚音乐”的孩子的艳羡之情一直郁积在怀,一旦有了条件,就会寄望通过子女来扯平自己的这种心愿。且不说父母当年的心愿是来自内心召唤,还是未能得到满足的羡慕引起的,满足心愿的目标是否还有价值,钢琴、小提琴是否仍是社会地位和生活品质的标志,也大可质疑。更重要的是,即使这个目标对你来说有永久价值,但对你的孩子是否如此,他/她是否有内在的素质和志趣,适合去完成你的目标?打个比喻,你几十年前没能射出的那支箭,不管靶子是否还在那里,却要孩子帮你去射中目标,只因为你现在买得起这张弓了。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是合理的吗?

      同样的困扰,也发生在一般的学业上,就像蔡教授“十大不准”的第4、第5两项,影响就更严重了,我们下期来讨论。

      (作者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长堤)商学院教授,美国华裔教授学者学会〈南加州〉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