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焦点
  • 5:财经海外
  • 6:产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前沿
  • 11:特别报道
  • 12: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市场·机构
  • A4:市场·动向
  • A5:资金·期货
  • A6:市场·调查
  • A7:信息披露
  • A8:市场·观察
  • B1:披 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钱沿周刊
  • T6:钱沿视点
  • T7:钱沿聚焦
  • T8:钱沿广角
  • 跨境并购,莫把顾问当中介
  • 2012:中国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之年
  • 重庆啤酒:
    大败局还是大骗局?
  • 为了面子,不惜代价
  • 在现有格局下天然气价改应遵循的原则
  • 贴牌假洋奶粉暴利惊人
  •  
    2012年1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观点·专栏
    跨境并购,莫把顾问当中介
    2012:中国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之年
    重庆啤酒:
    大败局还是大骗局?
    为了面子,不惜代价
    在现有格局下天然气价改应遵循的原则
    贴牌假洋奶粉暴利惊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2012:中国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之年
    2012-01-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温建宁
      温建宁

      鉴于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地位正在更迭,政策性推动模式在发生战略性转变,货币供给存在内涵性微调,防范风险不仅是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需要,亦是避免现代化建设进程出现大波折的需要,更是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需要,是在经济转型期化解相对突出矛盾的必然选择。

      2012年无疑是“防风险”年,特别是防范金融和准金融风险。因为,“防风险”不但是金融的“生命线”,而且是经济的“生命线”。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过去五年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深化,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我国金融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加强金融监管和调控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加强金融机构网络信息安全。

      其实,风险警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聚焦中心的潜台词。透视经济工作会议“18字方针”, 6句话句句强调“防风险”的重要性。以笔者的理解,稳增长,就是要在经济下行的不利条件下,通过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防范经济增速下降过快的风险;控物价,就是要在通胀高位回落的有利条件下,通过保持居民生活必需品物价的平稳运行,防范通货膨胀再次反弹的风险;调结构,就是要在经济转型大局已定的基础上,通过支柱性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防范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风险;惠民生,就是要在发展成果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共富”型收入分配体系,防范忽视民生脱离群众的风险;抓改革,就是要在用改革的思路统领全局的前提下,通过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和幅度,防范深层次改革动力逐渐丧失的风险;促和谐,就是要在社会利益诉求多元化的前提下,通过社会管理机制探索创新,防范尖锐矛盾过度激化冲击社会的风险。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防风险意义重大:一是能避免金融风险集中爆发酿成大祸,铲除经济危机滋生的土壤和诱因;二是能避免社会风险聚集突发酿成大祸,修复社会危机孕育的矛盾和事件。防范风险不仅是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的需要,亦是避免现代化建设进程出现大波折的需要,更是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需要,是我国经济转型时期规避风险和化解相对突出矛盾的必然选择。

      如此估计的理由,至少可列出这么三条:

      首先,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地位正在发生主动更迭,经济转型关键时期叠加经济下行周期,防范不可预见性经济风险离不开政策的灵活性。一方面,如果不在经济结构上进行重大调整,不在经济形态的“灵魂”深处“动手术”,不去触及和改变诸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就幻想实现经济转型那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如果立足长远变革经济支柱产业,那么短暂出现经济减速和失业问题难免,稳定经济高速度难度很大。文化产业上升为支柱性产业地位,房地产业终结其历史使命,势必将连带到GDP增长率形成较大幅度的下降走势。

      笔者估计,2011年GDP有望达到9.0%或9.2%增长,这极有可能是过去十多年每年10%以上高速增长期的终结点。如果这个判断最终被事实所证实,那么2012年就是经济增速继续缓慢下降、向7%或9%左右的中速增长期过渡的关键年份。经济增速回落概率大增,将主要受制于房地产市场和房价变动速度的影响,要么“一次到位”,年内经济增速快速跌入以8%为中轴的下部区间,比如7.9%;要么“稳中不降”,年内微跌略低于9%进入上位区间,比如8.9%。要是出现前者,那说明经济可能“硬着陆”,政策遂依然选择了“快刀斩乱麻”,经济转型采取了“长痛不如短痛”的激进疗法,时间周期将显著缩短,那将遭遇不可预见的风险。要是出现后者,则将印证政策选择了经济“软着陆”,经济下行已经开头,回落的速度和幅度将比较平稳,但回落的时间期限将被拉长,很难在年内马上结束,恐怕要以时间换空间,直到延续3或5年之后,最终当增长速度探低到5%至7%之间的低速增长区域,经济才有可能真正结束过去3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长周期调整,其标志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完成“新老交替”的转型更迭。

      其次,国民经济政策性推动模式发生战略性转变,经济发展导向依赖内需增长遭遇变革复杂的博弈阶段,防范不稳定性经济风险离不开政策的前瞻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增长作为重点,从侧面说明经济减速下行阶段其实不适宜保增长,不仅难度大,而且因为纯粹保增长投入产出不成正比。大量投入产生的经济正效应,会被经济波动的负效应吞噬掉,付出的代价和成本发挥不了效率,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得不偿失。

      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一旦增速变慢、甚至发展暂时停滞,本身就是一种经济风险。从客观环境的现实出发防范风险,依靠消费的带动作用,让经济减速能平稳可控将是最优选择。只是这样做,无论是主动拓展内需潜力,还是被动放弃外需出口,都必然要牺牲掉一部分增速,2012年若能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消费能力,由出口导向转向内需激发为主,应能防止经济下滑过速造成重大社会问题,而经济能否匀速下降实现“软着陆”,将最终决定2012年整体经济状况的好坏。

      其三,国民经济货币供给存在内涵性微调,内涵性收缩趋势与外延性扩张要求相伴相生,防范不确定性经济风险离不开政策的针对性。虽然货币政策延续去年“稳健货币政策”的主基调,但今年重提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两字却与去年的内涵有别,在实际中将更多出现“大稳小变”的政策针对性,或将更多体现为“前紧后松”,前半年或者至少第一季度“紧”的特色会随时间有所淡化,而年中或从第二季度开始,“稳外需、扩内需”助力经济发展将被放到重要位置,金融货币政策将从内涵性收缩转入外延性有限扩张的阶段,彼时资金偏紧的局面将大为改观。

      (作者系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