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大时代”
⊙本报记者 金苹苹
银行进入传统资管业务的屏障正在被渐渐清除。日前,中信银行发布的其已经获首批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资格的公告激起了资管行业的惊天巨浪——在银监会的推动下,银行正迈入“资管大时代”。
业内人士称,中国的资管行业已经进入重新整合阶段,在银行理财业务试水资产管理业务后,传统意义上的信托、券商、基金等通道业务,其价值可能被削弱,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的市场竞争力有望进一步加强。
银行理财试水资管业务
近期,银监会在推动银行理财产品转型上已经出台实质性举措。9月26日,银监会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已经批准包括工行、建行、交行、平安、民生、光大、中信、浦发、招商、兴业,以及渤海银行在内的11家银行试点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和独立发行资产管理业务。同时还将进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的试点,各家银行的试点额度在5—10亿元之间。
与以往先明确规则,后确定试点机构名单有所不同,此次试点是先圈定试点名单。而具体方案仍在讨论之中,目前并未正式落地。不过尽管终极方案尚未落定,但各家银行都已经开始筹划相关产品。一位获得试点资格的某国有大行零售银行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该行目前正在开展相关产品前期设计的准备工作。“未来的相关产品将利用一部分客户或者项目的融资需求,将这些资产包做成单一计划的理财产品发售给投资者,把实体经济中的融资需求与银行理财资金进行对接。”
至于此前市场上热议的“银行理财资金有望投资二级市场”的说法,则“没那么简单”。众多业内人士表示,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其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低,多以稳健型为主,因而银行对于理财资金入市均持审慎态度。加上此前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禁止银行理财资金投资二级市场股票或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若银行理财资管计划开户直投二级市场,则相关法律法规需要修改完善。一家股份制银行财富管理部负责人表示,银行试点产品将在原有制度框架内操作,将基于银行的基础业务进行,侧重于发展理财产品的融资功能。
事实上,如果需要对未来银行理财资管业务的方向进行探寻,监管层此前的发言已经可以给出参考。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对理财业务的定性是“银行理财业务本质上,是受投资人委托而开展的债权类直接融资业务。可建立专营机制,按照相应标准对资金募集、投放、风险等进行严格管理,主要赚取管理费,严禁利润分成,严禁风险兜底,严禁‘脱实向虚’。”
理财产品的回归
“银监会的这一举措无疑是对今年7月初国务院发布的《国十条》的进一步深化与落实。”普益财富研究员叶林峰表示。他指出,《国十条》提出“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后,银监会随即提出了十个方面的措施与之对应,其中明确提到“引导银行理财产品对接实体经济,让银行理财成为债券融资、直接融资的重要工具。”这次银监会推出的债权直接融资工具以及资产管理业务的试点有望让政策的“靴子”尽快落地。
从对理财产品的影响来看,债权直接融资工具的运用将直接冲击现有的以预期收益率为主的理财产品发行形式。叶林峰分析,目前大部分投向非标准债权类理财产品大都通过信托、券商等 “通道”进行投资,在这个过程中,信托和券商不会承担起主动管理的职能,风险仍然留存在银行端。由于采取了预期收益率的形式发行,无论是宏观环境的变化还是融资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都无法反映到理财产品的价格中,这无疑使得银行面临刚性兑付的巨大风险。
而在运用债权直接融资工具的情况下,银行可以像保险债权投资计划的受托人一样,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发行债权融资“受益凭证”,向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募集资金,然后投向融资企业。这种“受益凭证”一方面按照份额发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使得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企业经营情况的变化都可以通过“受益凭证”的“价格”反映出来。银行由此将彻底摆脱刚性兑付的风险,并由此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而投资者在拥有自由的申购、赎回权的情况下,将最终回归理财产品的风险承担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