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宏文
互联网金融的速度,再次把传统基金业甩了好几个街口。
根据新浪的消息,11月初,阿里巴巴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简称阿里小微)公布了其公司的新股权架构。11月1日在职的23810名阿里小微金融集团和阿里集团全体员工将分享40%股份激励,战略投资者占比60%,而马云本人在小微金服的持股比例,预计不会高于他在阿里巴巴集团的7.3%。
阿里小微金服的旗下板块,包括了阿里的创新金融事业群(原阿里金融),实体是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商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同时,也包括了支付宝的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后者同时也是正在申请控股天弘基金的载体。
至此,在和基金相关的互联网金融领域里。阿里可望在阿里小微和天弘基金两个层面展开员工股权激励。且幅度相当惊人。而传统基金领域的股权激励,依旧或明或暗的在暗自缓慢进行中。
阿里小微的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布,被外部认为,精准的“中国式智慧”的股权安排体现。而
公司内部人士则在强调,阿里集团和马云个人过去都承受了巨大的非议与质疑。以及,“实际上从第一天开始,就没有、也绝不可能有任何一个人,把支付宝装进自己口袋里。”
但对于传统基金领域而言,可想而知的重大冲击依旧是在股权安排上。互联网金融再次以“业外”身份,强有力地突破了公募基金业的一个传统禁区。这种新金融的身份,对于传统金融领域的固有思维和监管路径,在短短1年内被多次复制,并在整个金融业里都此起彼伏。
以基金行业为例,此前严格限制的基金对外宣传的保本承诺和收益率目标领域,在互联网金融“8%”的预期收益率(后又收回),以及分级销售等方式下被巧妙迂回。基金申赎的支付和繁杂的手续瓶颈,也在互联网企业的配合下被迅速突破。小打小闹的营销风格、缩手缩脚的营销计划被迅速颠覆。
当整个行业的发展从“安全为先”,转向“效率为先”的阶段,原有的行业结构、原有的资源禀赋可能被迅速打破。而这才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所在。
突围仍在继续,故事还在书写,下一个突围点有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