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举世“拼爹”:被皮克迪揭穿的今日真相——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五十九
  • 张瑞敏:“这是个自我颠覆的时代”
  • 每种股票背后都隐藏着形象与情绪记忆——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四十七
  • 避税是美国资本市场
    最牛学问
  •  
    2014年7月25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专栏
    举世“拼爹”:被皮克迪揭穿的今日真相——市场博弈的不对称之五十九
    张瑞敏:“这是个自我颠覆的时代”
    每种股票背后都隐藏着形象与情绪记忆——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四十七
    避税是美国资本市场
    最牛学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每种股票背后都隐藏着形象与情绪记忆——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四十七
    2014-07-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每种股票背后都隐藏着形象与情绪记忆

      ——国学与现代资本市场漫谈之四十七

      对投资者的“格物致知”,不仅要区分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力量转换,更需辨别意识及潜意识交织控制下的不同记忆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如此才能使投资者摆脱情绪控制,进而避免决策失误。

      □李国旺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在资本市场投资,不仅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构成意识主导的过程,更是“无意识”控制下的行为。意识主导下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应,是在已知前提条件下进行一系列推理而得出结论。这种推理性或理论性思维活动,可由外部感知刺激引起,也可由大脑内部因素引起的记忆所启动。

      记忆是个很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对象的识记、保持、回忆(再认)和再认(认知)。记忆是有形象的,以可见的形态被刻在大脑神经细胞表面树状突起的微小刺上。投资过程感知行情变化的K线图、闪电图等形象的价格变化曲线,这些图形形象在记忆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感觉、知觉、记忆等具有形象化功能,投资群体中会经常出现集体幻觉,通过集体暗示,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微信、微博等迅速扩散,从而成为市场传言,对行情产生影响。在现代社会,电视等形象传媒无时不在抢夺投资者的“眼球”,电视财经频道每天持续不断的信息轰炸,使不少投资者无所适从,遂跟从所谓的股评权威的意见来操作,形成从众行为,集体推动行情向高位上升或向低位打压,形成股市泡沫或促使行情悬崖式暴跌。

      基于形象“记忆”容易造成幻觉的原理,行为金融学认为,股市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对未来股价的预测起码部分地依据对过去行为的记忆,因而对于过去的趋势和财务报表的仔细研究能让人获益。人们在做概率和风险的决定时,依靠的是大脑记忆中捷径,虽然非常经济而且经常富有效率,但也带来系统性和可预见的错误(Amos Tversky Daniel Kahneman)。行为研究显示,直观性的形象记忆,据最近发生的形象臆测未来趋势。会使资者自过分自信或过度悲观。

      由于形象在人脑记忆中具有概括性,我国投资者通常将复杂的市场现象快速进行类似汉字部首一样分类处理,从而形成行为金融理论所谓“事件典型性”的生物学与文化学基础。 “事件典型性”及对典型事件的“归纳”式处理,使投资者过度反应新典型信息,情感受潜意识控制,经常破坏对理性决策必不可少的自控能力,只能用“简单性原则”来决策,由此,认知偏差、行为变异不可避免。同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投资者交易过程中,容易变成心理群体的个人决策者,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会不由自主地放弃自我意识,变成一种智力水平十分底下的生物:迷信教条、放弃投资规则和理性判断。由于恐惧风险和缺乏远见,心理群体控制下的投资者自然会低估短期内陷入困境的公司的股价;对那些被认为将会有快速增长的公司,则会高估其价格,心理群体情绪性的非理性投资决策遂使以价值模型进行投资决策不可避免地又会陷入投资风险之中。

      脑科学研究表明,长时记忆由大脑皮层以下的脑干和中脑的非理性系统完成,理性无法控制。情感事件是非常重大的事件,它所发生的场景和所激发的意义往往可以进入投资者的大脑皮层以下的脑干和中脑,形成长时记忆。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造成投资者的怀旧情绪和家乡情结。由于股市中突发事件对投资者的情绪冲击很大,在面临相似的时间或空间环境时,长时记忆发挥作用,非理性行为和周期性发作,在行情表现上就会出现周期性波动。

      怀旧情绪导致敝帚自珍,已持有的股票,投资者心理估值理更高,如果价格没有到达心理参考点,就怎么都不愿卖出;如果价格不升反跌,就持有不卖,从而形成处置效应。怀旧情绪更会导致投资黑洞。投资者总会对先期投入的公司倾注某些个人情感,明明无法起死回生的项目也不断追加投资,结果陷入投资陷阱难以自拔。A股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者享受类“公务员”政治待遇,公司投资项目往往是“形象工程”,与管理者的业绩、政绩相联系,为了保持面子、形象和政绩,即使决策失误,也要不停追加投资,形成投资黑洞;为了筹集项目投资的资金,某些国有上市公司不停地通过增发、配股、发债等方式融资,形成“资金饥渴症”。

      家乡情结使不同个体拥有不同的证券组合。在每种股票的后面,几乎都隐藏着投资者家庭事务、经济纠纷、遗产继承等千奇百怪的故事,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往往通过心理群体的潜意识力量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并最终拉开股票价值与价格的距离。所以,美国人持有美国公司的大部分股票,日本公司的股票基本上由日本人拥有。与投资行为相关的传统文化,决定投资者行为及社会规范等,先影响投资者实际决策,进而影响证券市场价格确定。所以,在投资过程中,决策者往往追求心理或情绪上满意的方案而不是严格统计意义上的最优方案。

      明白这一点,对投资者的“格物致知”,就不仅要区分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力量转换,更需辨别意识及潜意识交织控制下的不同记忆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如此才能使投资者摆脱情绪控制,进而避免决策失误。

      (作者系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浦江金融论坛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