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优势
|
刚刚去世的“布鞋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李小文留下丰硕的遥感技术研究成果。在搜寻亚航、马航失联飞机的联合行动中,有关国家动用了卫星遥感技术,试图从海洋垃圾中分辨出飞机残骸碎片。而最先发现叙利亚危机内战最激烈城市的人,不是当地媒体记者,而是远在八千公里之外中国武汉大学的两位学者。
以上这一连串新闻元素的叠加,将曾披着军事化神秘面纱的遥感技术由幕后推到台前。在北京创业大厦的13层楼上,聚集着十多家与遥感产业相关的企业,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的遥感产业技术联盟,更让人们触摸到曾遥不可及的遥感产业。
遥感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成像,从而对陆地、海洋、大气、探测识别环境的一种综合技术。
自从1960年4月美国TIROS-1气象卫星发射至今,遥感技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国外早已产业化,形成了一条集数据挖掘、软件开发和服务提供的商业链条。例如快鸟(Quickbird)、视界(WorldView)、伊科诺斯(IKONOS)、地球眼(GeoEye)等都是商业企业投资研制并运营的遥感卫星。华尔街的基金经理们已在用遥感卫星监视沃尔玛、麦当劳等大型百货超市和连锁餐厅外停车场的车流变化,从而比竞争对手们更早知道有用的商业信息。
与国外相比,我国遥感产业还是襁褓中的孩子。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去年全球遥感产业市场规模约为300亿美元,我国还没有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尤其我国遥感民用化起步晚,技术相对落后。一直以来,地球空间信息服务被称为3S产业,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导航定位(GPS)和遥感(RS)这“三驾马车”。在我国,遥感马车远不及其他两辆马车跑得快,且主要应用局限在公共事业部门和科研机构,遥感数据利用率、共享率和商业化水平较低。
遥感技术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传感器功能上。国外传感器的分辨率已达0.5m,而我国传感器分辨率直到去年8月高分二号上天才达到1m。另外,我国遥感技术过度军事化包装也影响了遥感产业的发展。我国研究遥感的单位虽然很多,但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各自为战,相互封锁,缺少互动共享、协调合作,导致低起点研究、重复研究,且模仿多、原创少,不仅浪费资金,还迟误了研发和应用时间。
此外,高价服务也直接影响遥感的市场化。阻碍个人享受遥感服务的壁垒是价格因素,动辄每景千元以上的遥感卫星图价格让客户咋舌。来自中国遥感数据网的资料显示,低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图每景的价格上千元,而1米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图每景的价格高达数万。这样昂贵的价位使庞大的民用市场潜力难以发挥。
但我国遥感产业的后发优势也不可小觑。去年9月在西安举办的第19届中国遥感大会传出信息,未来遥感产业规模将突破万亿。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国家航天局局长许达哲表示,未来十年我国将建成天、空、地一体化遥感应用服务体系。中国航空航天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透露,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还将发射约120颗遥感、通信、导航等应用卫星。
我国卫星遥感应用已初步具备了产业化潜力,形成了气象、资源、海洋、环境减灾等多个谱系,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也稳步推进。有专家预测,6年后,中国或可在国际遥感市场中分得三分之一的份额。
这一乐观预测是建筑在国家政策层面的开放上的。去年11月,国务院正式对外公布《国务院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其中第24条决定,“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用遥感卫星数据政策,加强政府采购服务,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这一政策明确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空间遥感领域,而且放开的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着实让民营企业家们心动。
目前,航空航天遥感正朝多传感器、多平台、多角度,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相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方向发展。对地观测系统逐步小型化,卫星组网和全天时、全天候观测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对此,行将编制的国家“十三五”规划应有一批重大遥感科研项目,组织专家奋力攻关,以缩小与国外遥感技术的差距。
还有,遥感产业技术联盟要挑大梁,整合各类遥感资源,打造一站式遥感服务平台,建设互联网遥感产业生态圈,以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去年9月,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广东中科遥感联合打造的遥感集市正式上线。这是遥感信息服务领域类似于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平台。遥感集市将数据提供商、软件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拉扯”到一块,一副面孔对外,避免了各自为战、互为壁垒的局面。
(作者系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财经媒体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