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市场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数据·图表
  • A6:信息披露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制造业困境索解:被忽视了的商誉折损
  • 大思想家为保持创造力而简化生活
  • 误入歧途的
    “环保”理念
  • 守岁时分,老母亲当年叮咛涌上心头
  •  
    2015年3月6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专栏
    制造业困境索解:被忽视了的商誉折损
    大思想家为保持创造力而简化生活
    误入歧途的
    “环保”理念
    守岁时分,老母亲当年叮咛涌上心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误入歧途的
    “环保”理念
    2015-03-0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张晓晖

      缓解环保危机,需要找到边际效用最大的手段。而环保的首要问题是宏观经济管理,是依靠市场,还是依靠计划的问题。这显然不是环保部所能解决的。宏观经济的管理解决了,遇到微观的小企业污染,公民才谈得上举报维权。

      前央视知名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描述雾霾的视频,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争论纷纷。虽然挑剔不少,但媒体人能把问题提出来,把大众眼球聚焦于环保,就是大贡献。

      老实说,国人目前对环保的认识,不靠谱的居多。比如把环保归因于工业化,这就把环保治理推入了死胡同,毕竟任何国家都无法跨越发展的时代,我们还要不要工业化?如何解决各个阶层的就业问题?一个煤炭能源占七成的国家,怎么可能迅速降低能源消耗?如此一来,环保就等于无解了。

      还有“从我做起”的说法,比如鼓吹骑自行车少开车,用淘米水冲厕所,精神固然好,但让时间成本昂贵的阶层去骑自行车、既不合经济规律,也是对社会财富的更大浪费。至于归因于烤羊肉串、关闭腊肉企业,就更不沾边儿了。

      流行的环保思考有个很煽情、听起来很高尚的说法,就是为了子孙后代,我们要如何如何……这样的句式占据了道德制高点,说相声抖包袱还行,解决问题则很不靠谱,因为不合逻辑。比如说,每当本人交取暖费时,就有点恨我们的祖父辈,你们要是少烧些煤,少耗费点资源,我今天不也能少交点银子么?你们当初怎么就不知道为后辈儿孙想想呢?

      且慢!转念一想,似乎不对劲了。小时候,蜂窝煤是定量的,有钱也不能多买,晚上实在冷了,大人就安慰说,“睡吧,睡了就暖和了”,可钻被窝儿时先“嗷”的一嗓子,因为被窝儿里实在太冷了;等早上起来出被窝儿时,还要再来上一嗓子,因为被窝儿外边太冷了。想想那时候的日子,再让先辈为我们省几块蜂窝煤,于心何忍?比比就知道,我们今天的生活比过去强了不知道多少倍,连火车上都有暖气空调,如果室内温度低于20度,都不愿意交取暖费。

      按这个逻辑,如果呼吁我们为子孙节省能源,是不是有点精神病呢?将来子孙会不会笑话我们“咸吃萝卜淡操心”呢?极端理想主义很蛊惑人,如果进入国家治理,那就是悲剧。

      用淘米水冲厕所,且不说实际操作的荒谬,水资源浪费的大头在哪里?按照五行说,木象征着生长繁荣,水生木,但水何以生木?水要先入土,才能生木。可是,现在城市里都是柏油路面,雨水不能渗入土壤,都顺着下水道白白流走了;江河两岸呢?都是不渗水的水泥堤坝,水无法渗入土壤,结果,水系内的湖泊居然干涸了。在水资源白白流走的同时,又因为水资源贫乏导致过度开采地下水,居然造成路面塌陷,哪儿说理去?说来说去,当初设计时没动脑子,出国观摩也不知道看啥了。这类问题才是大头,能抵得上多少盆淘米水?算计不到才受穷,损失无算,无人去算,都聚焦于那点针头线脑的小思维了。

      话说回来,在相当程度上缓解环保危机事实上是可能的,只是需要找到边际效用最大的手段。好比说,虽然不能完全吃饱,但找到第一个馒头缓解饥饿,效果是很显著的。

      环保的第一个馒头是什么?就是依靠市场调控经济,少干预,要避免祸害经济和环境。

      近几十年来对环境最大、最集中的破坏,就是1958年的大炼钢铁,那时候砍了多少树,浪费了多少煤,把多少铁锅铁铲铁勺炼回了铁疙瘩啊。而那败家的后果,恰恰是计划经济加上假话经济,再加上全民的理想主义和群情激奋,是自上而下的荒诞举动造成的。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为什么这几年大规模、集中出现了雾霾天气?与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有没有关系?大大小小的钢厂,星罗棋布的鬼城,过剩的产能,层出不穷的豆腐渣,这与环境污染有没有必然的联系?耗费的能源、破坏的环境都变成了拔地而起的、空荡荡的水泥碉堡,将来拆也不是,不拆也不是。现在国家领导人成了中国制造的推销员,还不是让过剩产能给急的?回眸看去,大规模经济刺激是不是过分了?

      再看这些年来各地方政府推波助澜下的新兴产业大干快上,结果如何?新能源产业不是一地鸡毛,陷入了困境?其中多少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这些东西不是不可以干,问题是,该不该由政府去干?民营企业愿意一哄而上没关系,反正赔赚是他们自己的。政府怎么可以越俎代庖,拿纳税人的钱折腾?

      没有谁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也没有谁有能力规划经济发展。人类几千年的实践证明,发展不是计划出来的,而计划经济从来没有过好结局。八十多年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席卷世界,而前苏联因为经济封闭置身事外,一度使很多人成了计划经济的拥囤,但历史最终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既然如此,就要更多依靠市场的力量,让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样可以防止大规模的祸害,防止好心办坏事的恶果。

      说来说去,缓解环保危机的第一要诀就是尊重规律、依靠市场。这显然不是光靠一个环保部所能解决的。宏观经济的管理解决了,遇到微观的小企业污染,公民才谈得到举报维权。

      从小家到国家,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穷都是胡作、挥霍、折腾的结果。

      (作者系投资人,知名财经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