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公司
  • 4:市场
  • 5:市场
  • 6:评论
  • 7:信息披露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特别报道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圆桌
  • A16:基金·人物
  • 市场大幅反弹 机构关注利好可持续主题
  • 这笔账,资管企业应该算算
  • “困境基金”
    让投资危中有机
  •  
    2015年10月19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基金·投资
    市场大幅反弹 机构关注利好可持续主题
    这笔账,资管企业应该算算
    “困境基金”
    让投资危中有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这笔账,资管企业应该算算
    2015-10-19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周宏

      

      这周,北京的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突然成了行业头条新闻。原因是这家公募基金公司即将跻身新三板,在股转公司网站上披露了公开转让说明书(类似的主板市场的招股说明书)。

      一位分析人士根据相关数据得出结论,该公司成立以来,投资者的累计收益(截至2015年6月末)为亏损数字,但基金公司自身的资产净值从1个亿增值到8个亿,股东价值增值幅度更几倍于资产净值增值。

      上述分析人士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这家基金公司)股东爽了,管理层和员工挣钱了,但基民不爽。”

      上述基金公司的账本结果究竟如何,我们没有仔细核对,没有发言权。但上述的数据统计方法,以及由此推导的结果值得整个行业深思。

      究竟应该如何衡量资产管理企业的“成功”与否,是规模大了?个别产品排名靠前了?股东增值了?还是投资者挣钱了? 这是个重要的问题。

      以我们的观点来看,资产管理真正的成功标准,在于使其“客户的利益最大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公司员工利益、公司股东利益的协调增长。

      从这个角度看,尽管本文开头叙述的分析方法有一定欠缺之处(比如没有考虑统计时点对结果的影响),但把公司股权增值和投资者收益做关联比较,这个方法对行业有启发。其中的结果,值得资产管理行业重视。

      首先,对投资者历年收益的累计成果,做一个长期跟踪,是一个衡量基金公司整体战略和投资能力的不错砝码。

      从逻辑上看,一个投资能力合格,全心全意为投资者服务的资产管理企业,其持有人的累计收益应该经常为正值。其为投资者创造的累计收益回报率,也应该在行业里排列前茅。

      相反,一个投资能力有瑕疵,或者经营战略有偏颇的企业,则较难做到这一点。

      当然,考虑到市场的波动因素,单是某一年份的结果并不值得做统计。但如果,某一家企业的累计收益, 经常性为负。那么这类企业,要么是缺乏在市场中生存的投资能力。要么就是公司的经营战略有值得警惕的部分。

      其次,投资者收益和基金公司收益的比较,反映了资产管理企业的经营立足点究竟是“管理规模”还是“持有人业绩”。

      必须承认,国内的公募基金公司整体的投资能力相较于市场的平均水平还是存在明显“溢价”的。这一点,明显好于他们的国外同行。

      但是,基金投资者的感知似乎并不明显。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部分国内的资产管理企业存在一个牛市的“负向选择”的偏好:即在业绩回报凸显,但长期投资风险较高的牛市阶段,大规模冲刺产品发行的偏好。

      尤其是对于那些拥有不错投资能力的团队,这样的尝试,可明显地提高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潜在的也提高了基金公司关联者的收益水平),但是对投资者累计收益造成比较大的挫伤。这个情况,在2006~2007年的牛市尤其明显。

      其三,对于“规模”还是“业绩”的偏好,其骨子里反映了一家资产管理企业的价值观。这家公司是否以投资者持有人利益为先,还是更多地偏向了资产管理企业的股东。

      虽然,国内几乎所有的资产管理企业都标榜自己是“以投资者利益为先”,但实际的表现确实千差万别。

      这个行业内,有业绩彪炳的投资团队,主动大幅控制投资规模以稳定业绩品牌的。也有在牛市末期,以种种手段,大规模刺激基金发行的。有致力于长期稳定公司经营和投资团队的公司,也有让短期排名靠前的基金经理“挂名发行”,然后迅速更换投资经理的案例。

      当然,对于股市的投资时机做选择是一个很艰难的事情。但是,以“勤勉、理性、审慎”的标准衡量,资产管理企业们的产品发行节奏,还有很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更进一步说,所有的资产管理企业,都有必要自己来算一算这笔账。现有的公司经营策略,究竟是驱动了投资者的利益,还是驱动了股东利益? 自己做的这个事业,是长久的事业,还是短期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