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财富故事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B81:信息披露
  • B82:信息披露
  • B83:信息披露
  • B84:信息披露
  • B85:信息披露
  • B86:信息披露
  • B87:信息披露
  • B88:信息披露
  • B89:信息披露
  • B90:信息披露
  • B91:信息披露
  • B92:信息披露
  • B93:信息披露
  • B94:信息披露
  • B95:信息披露
  • B96:信息披露
  • B97:信息披露
  • B98:信息披露
  • B99:信息披露
  • B100:信息披露
  • 中日韩领导人齐声促谈三边自贸协定
  • 10月财新PMI大幅回升
    实体经济压力减缓
  • 高端装备技术半数获突破
  • 变化中的纽带
  • 大宗商品信心抬头 下月或迎荣枯拐点
  •  
    2015年11月3日   按日期查找
    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 2版:要闻
    中日韩领导人齐声促谈三边自贸协定
    10月财新PMI大幅回升
    实体经济压力减缓
    高端装备技术半数获突破
    变化中的纽带
    大宗商品信心抬头 下月或迎荣枯拐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大宗商品信心抬头 下月或迎荣枯拐点
    2015-11-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见习记者 金嘉捷 ○编辑 谷子

      

      阴霾密布的大宗商品市场有望迎来曙光。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CDRC)11月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虽然11月大宗商品信心指数(CCI)连续6个月收阴为-0.22,但是环比和同比来看仍存回暖迹象。11月数据略好于10月的-0.25,也明显好于2014年同期的-0.87。该指数为负反映市场人士对下月大宗商品市场走势看空。

      中国大宗商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心田认为,12月有望迎来CCI的荣枯拐点。

      

      制造业活动可能在回暖

      在人们把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低迷的矛头指向中国经济之时,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让行业在严冬中看到一丝暖意。

      11月2日公布的财新PMI指数表现好于预期,从9月的47.2升至48.3。这暗示处于减速通道中的制造业活动可能正在回暖。

      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官方10月制造业PMI为49.8%,与上月持平。从12个分项指数来看,同9月相比,新订单、积压订单、产成品库存、采购量指数略有上升,显示经济运行稳中趋进。

      财新智库首席经济学家何帆表示:“制造业颓势减缓,表明前期刺激政策开始发挥效果。总需求低迷仍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带来的通缩风险值得关注。”

      四季度通缩压力依然存在。在上证报上个月对15家期货公司研发部门负责人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的机构判断四季度国内物价指数将“平稳回升”;有27%的机构认为会“平稳回落”,比上一季度增加了20%。

      9月以来大宗商品市场持续下行,彭博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年内已跌去四分之一多。生意社数据显示,10月大宗商品近八成下跌,平均跌幅为2.27%。国内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经济放缓带来的下游订单减少是此轮商品熊市的主因。此前高盛也撰写报告指出,供给周期的变化和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对商品需求的再平衡才是基本面改善的关键。

      随着四季度更多经济“稳增长”政策的刺激,市场预期中国整体经济运行将处于宽松平稳状态。10月23日,央行打出继今年8月25日之后的第二次“双降”组合拳,宣布再降息0.25个百分点及再降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综合考量,也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创造良好环境。

      价格基本触底

      “触底”成为今年的大宗商品业内的高频词汇。在刚结束的2015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矿业究竟触底了吗?”而业内给出的答案几乎一致,市场基本到底。

      LME基本金属指数已从今年5月份的最高点3000以上跌至2300多,LME各品种现期货价格不同程度下跌。对宏观经济最为敏感的铜价走势也一路下行,国内沪铜连续合约从5月最高点46210元/吨跌至8月的37120元/吨最低点,目前徘徊在4万元/吨以下。

      黑色产业同样挣扎在价格成本倒挂的生死线上,铁矿石、钢铁价格指数双双暴跌。螺纹钢上周五收盘价为1801元/吨,创年内价格新低。全国盈利钢厂连续两周维持在4.91%低位。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早已跌进1时代,环渤海动力煤价格上周扩大跌幅至每吨380元,创2010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

      不仅是有色产业,其他大宗商品市场也面临低价的苦恼。在上游市场,国际油价持续低于50美元成为当前原油市场的“新常态”,上周五布伦特原油和WTI原油在经历9月中旬以来的反弹后又有所回落,分别跌至47.99美元/桶和44.6美元/桶。油价低迷也传导至下游产业链,塑料和PP走势震荡偏弱,订单需求难起。

      产能过剩是大宗商品疲软的众矢之的,供大于求背后是商品市场间的联动效应正带动整个市场供给周期发生改变。国家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尚强民近日指出,2012年国内PPI开始同比下降,国内玉米供给面从紧俏转向宽松,国外的芝加哥市场大豆、小麦价格也是从那个时点开始高位回落;而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进入下降通道至今已经持续下跌了43个月,PPI与农产品价格下跌几乎同步。

      今秋的三大主粮价格全线下跌,正是供给调整必须经历的阵痛期。平安证券研报指出,目前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压力都未缓解,预计农产品价格在高库存压力下仍将整体保持弱势。而在钢铁等工业品市场的情况也类似,过剩压力下必须减少供给。

      在全行业面临去产能、调结构之际,市场也在期待下游经济转好的积极信号。民族证券分析认为,目前我国下游房地产量价乏力,土地市场成交冷清,9月百城住宅价格指数较8月显著回落,全国水泥价格指数整体小幅下行,因此大宗商品市场回归弱势。

      刘心田认为,11月CCI收阴在意料之内。国际环境与终端需求始终未见积极信号,大宗商品继续走弱的概率较大。但他预期,12月CCI应较11月有所好转,或能成为CCI的荣枯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