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公司
  • 4:市场
  • 5:市场
  • 6:评论
  • 7:广告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5:基金·专访
  • A16:基金·特别报道
  • 市场当务之急仍是“自我修复和调节”
  • “宏观稳、微观差”的组合格局
    预示了什么
  • 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
    大国责任
  • 外论点击
  • 一个支行正副行长合谋的庞氏骗局
  •  
    2015年11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6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6版:评论
    市场当务之急仍是“自我修复和调节”
    “宏观稳、微观差”的组合格局
    预示了什么
    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
    大国责任
    外论点击
    一个支行正副行长合谋的庞氏骗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宏观稳、微观差”的组合格局
    预示了什么
    2015-11-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胡月晓

      

      11月微观企业经营效益继续下降,“宏观稳、微观差”组合格局再度得到验证。笔者这里所指的“宏观稳”,仅指不会出现经济延续下滑但也无大的可能回升的状况,意味着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微观差,表明当前经济增速实际上处于潜在增速下方,微观企业普遍效益下降,经营困难。调结构促效益,提升全社会干实业的氛围是急迫课题。

      从投资、消费、出口等传统的增长动力分析,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并无减轻,投资型经济的特征也不会改变,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决定。“去杠杆”压力和债务难题,使得经济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在恢复投资的中高速增长,所以经济的第一增长动力——投资,将延续低位,因而经济增速也将延续低位徘徊状态。看最新公布的投资数据,10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为10.2%,再创2000年6月以来的新低。显然,投资下降并非经济转型的自我调整的结果,而是增长动力疲软的体现。

      为维护投资的平稳,近两年政府已先后出台了不少措施,从政府债务置换、推广PPP模式,直到最近的项目资本金调整、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但实际收效都不大。从现象上看,投资下降,缘起地产投资。在房地产行业大周期拐点到来和全球经济结构重塑的背景下,我国整体投资增长低迷态势看来还将延续。

      在经济长期位于底部运行状态下,微观企业的经营压力日增,导致市场普遍认为宽松政策将“加码”。在楼市政策转向后,投资扶持政策也相继出台。这种预估看来得调整。虽然有关部门不断表态,以期改善市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但总体上经济增速仍在预期内,管理层对经济增速下行的容忍度在明显提高;只要增速不是快速下滑或跌破6.5,宏观调控重心就不会变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是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内的发展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实现“中国制造2025”升级规划等。

      经济转型,不可避免总会经历一个“痛苦期”,原因是经济增长阶段变化带来的内在动力转换,导致宽松财政和货币政策受到很多限制。宽松财政本身的政策空间有限——中国经济当前运行中的一大问题是政务债务处理,这制约了刺激政策的运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也让政府直接主导的模式难以延续。经济延续底部运行,对微观企业运行的经营环境造成重大冲击——物价仍然延续低迷态势,而需求结构则仍在转变过程中,新的市场需求结构仍未达到稳定状态。产能过剩和去杠杆的压力,仍将对企业的运营构成冲击,企业经营业绩的改善仍难有大的改观。对经济增长平稳力度的调控,转而更多地依赖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从2013年起,我国宏观经济增速进入“底部徘徊”状态,虽然宏观经济增速不再延续之前的跌势,表现相对平稳,但微观企业效益却持续变差:工业企业营收增长从2013年初的13%降至当前的接近1%;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今年以来进入了负值区域。在通货紧缩仍然看不到结束迹象,各种产品价格增速放缓,尤其工业品价格持续呈现绝对水准下降局面的情况下,明年企业效益也很难有大的改善。

      在新旧经济周期的转换阶段,“宏观稳、微观差”是个常见组合。从经济逻辑的角度解释,新周期总是伴随着需求结构的改变,而旧周期经济供给结构的调整总会滞后两三年时间;政策上总会出台各种刺激措施,千方百计维持宏观经济稳定,因而“宏观稳、微观差”常常是新一轮周期起步阶段的常见现象。

      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根源在于社会缺少干实业风气,仅有的创业氛围,也在充斥着概念创造和快速上市的造富故事中演绎。财富分配逐渐超越财富创造而成为财富增加的实现手段,干实业不如“炒房”、不如“放高利贷”,先后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经验法则”。这种局面,不但加剧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且使得经济行为短期化,创新导向不足,增大了经济波动性,客观上形成了所谓的“产能过剩”和“杠杆过高”局面。解决中国增长后劲,激发经济运行活力,扩张需求的基础,亟须在全社会重新形成从事实业的氛围。

      (作者系上海证券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CI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