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1月14日

查看其他日期

我国改革走上以主体框架系统推进之路

2016-01-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乔新生
  □乔新生

如果改革缺乏主体框架,没有顾及方方面面,那么,改革红利就很难释放出来,改革将会遇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阻力。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若能从国家的层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整体性方案,并通过建立主体框架,将分步实施的改革方案变成整体推进的方案;将分别推进的改革,变成系统性整体改革,就能防止顾此失彼,使中国的改革真正降低成本,使各种改革方案形成强大的合力。

习总书记本周一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上提出,今年力争把改革主体框架搭建起来。这个新提法揭示了通过搭建主体框架,降低改革成本地新理念。

中国走的是先易后难的渐进式改革之路,虽然学界强调改革必须整体推进,但在具体改革过程中,仍坚持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不论上世纪80年代的价格改革,还是90年代的所有制改革,都是如此。这种改革的最大特点,在于抓住现实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单兵突进,试图在短时间取得成效。然而,由于实行分步实施策略,导致改革积累的矛盾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边际效用越来越小。解决分步实施改革产生的问题,必须改变传统思维。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提出搭建改革的主体框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中国当前改革相互掣肘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为了顾及左邻右舍,不得不放慢改革步伐。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整体性的改革方案,没有搭建主体框架,那么,零打碎敲式的改革势必难以为继。

对于企业来说,搭建改革的主体框架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改革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经营效率。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这家企业之所以能在传统产业领域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国纺织行业和电解铝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实现整体盈利,根本原因就在于运用了系统发展理念,绕开了渐进式改革形成的障碍,使企业经营成本大幅降低。当这家企业发现国有电力企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纺织企业生产电力无法保证时,决定自建发电厂,并且利用发电厂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上马耗电量相对较大的电解铝项目,在行业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民企依赖电力行业的改革,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主体框架设计,很难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杀出重围。这个案例充分说明,当前我国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一些行业之所以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现象,不是因为这些行业企业本身缺乏竞争力,而是由于体制出了严重问题。基础性能源资源价格居高不下,导致中国一些传统优势产业日薄西山,部分企业甚至到了亏损的边缘。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纺织行业、水泥行业乃至电解铝行业之所以出现巨额亏损,部分原因是由于企业经营成本过高,而企业经营成本过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基础能源资源的价格受制于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不到位,基础能源资源价格不合理,结果导致相关产业出现企业产品竞争力下降,产能过剩的现象。山东这家企业之所以能在困境中走出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就是因为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彻底摆脱国内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向非洲乃至其他地区购买原材料;另一方面建立自己独特的能源体系,从而绕开我国能源领域改革不到位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尽管这家企业在建设发电厂的过程中遭遇重重阻力,但是从目前来看,对于一家民营企业而言,绕开国有能源企业自建发电厂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方法。

当然,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如果每个企业都必须采取这种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那么,整个国家的生产成本将会大幅提高。正因为如此,中央毅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大刀阔斧地推进各项改革,通过搭建改革主体框架,解决我国资源能源领域存在的问题,把产能过剩的企业变成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降低我国企业产品成本,提高我国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搭建改革主体框架的现实意义不容小觑。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看,只有降低企业的成本,才能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当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很多,但可以说,绝大多数困难都是人为造成的。比如,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行政审批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不断增加;由于能源资源价格不合理,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显然,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依靠企业,而应该由决策者从国家的层面进行整体的制度设计。而搭建改革的主体框架,实际上就是要从国家的层面找到解决问题的整体性方案,并且通过建立主体框架,将过去分步实施的改革方案,变成整体推进的改革方案;将过去分别推进的改革,变成系统性的整体改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顾此失彼,使中国的改革真正降低成本,使各种改革方案形成强大的合力。

建立改革的主体框架,还意味着强调落实主体责任。这不仅仅是因为各领域的改革需要以主体责任为驱动力,更在于今天的深化改革早已打破了原有的权力边界,必须以主体责任回应群众呼声,以主动作为追赶时代脚步。而诸如“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及种种“不作为”“懒作为”现象,背后都是主体责任没有到位。

说改革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过去通常是指经济改革必须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领域的全方位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仅从经济领域的改革来看,如果改革方案缺乏系统性,没有合理地调整基础能源资源的价格,不能有效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降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成本,那么,经济体制改革就很难有效地推进下去。山东这家民营企业的做法从一个侧面说明,改革既是企业的责任,但同时更是国家的责任。企业可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绕开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体制障碍因素,依靠个人的力量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必须尽快搭建改革的主体框架,让改革成为一个系统的工程。

坦率地说,“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已经过去,如果改革缺乏主体框架,改革没有顾及方方面面,那么,改革的红利就很难释放出来,改革将会遇到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阻力。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若能坚持系统思维,建起有主体框架,把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明确标注出来,特别把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创新、土地制度等十一个领域具有牵引作用的改革牢牢抓在手上,坚持抓重点和整体相结合、治标和治本相促进、重点突破和渐进推动相衔接,改革就不会相互掣肘,不会半途而废。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