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10月21日

查看其他日期

提振民间固定投资亟待根治三大痼疾

2016-10-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莫开伟

消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将垄断产业向民资全面开放已到了刻不容缓地步。各级政府及国有垄断企业应站在国家经济稳定与发展大局高度,将可能存在的一切行政性、体制性障碍清除,将所有能够向民资开放的产业领域向民资全面开放。

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三季度GDP及其他重要经济指标,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依然低迷。无论投资增幅还是民间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比例,都不理想:1至9月名义增幅为2.4%,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7%;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1.4%,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6%。民间投资持续下滑态势并未得到扭转。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现状凸显了三大问题。

其一,制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各种显性、隐性障碍依然存在,民间资本进入资源性、垄断性经营领域依然困难,民间对固定资产投资望而却步。

鼓励和调动民间投资是近几年中央政府力推的经济战略,中央政府为此出台了若干经济政策,比如精简行政审批事项,优惠财税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用水用电政策等等,甚至还放开了一些资源性垄断产业领域。按理,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意愿会有提振,投资总量应有大幅回升,但事实却不尽如人意,这只能有一种解释:相关政府部门没有对民间资本真正放权,各种有形或无形的软性门槛依然存在,让民资“无门”可走。今年6月国务院曾派出9个高规格专项督查组,“微服私访”18个省(市区)督查时发现,现在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不是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而是根本“没门”,不知道“门”在哪儿!同时,民资还面临行业准入、行政准入甚至心理准入的高墙,靠自身力量很难逾越,这些因素让民间资本很是受伤和很感无奈。

还要看到一个问题,国有垄断产业领域因一些地方政府担忧民资进入过多影响国企发展及国企自身存在狭隘的“私心”,还没完全真正向民资开放,只将一些盈利低甚至亏损项目让民资分一杯羹;民资进入这些领域,无法获得正常投资回报,甚至很有可能鸡飞蛋打,这极大地压抑了民资投资冲动,使民间资本陷入怕投、不想投的怪圈。

足见,消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将垄断产业向民资全面开放已到了刻不容缓地步。各级政府及国有垄断企业应站在国家经济稳定与发展大局高度,将可能存在的一切行政性、体制性障碍清除,将所有能够向民资开放的产业领域向民资全面开放;尤其是加大资源垄断性产业领域开放力度,将“法无禁止即可为”作为推动民间资本投资的行动指针,将一切可开发、开采的资源全部允许民资涉足,有效拓展民资投资途径。同时,国务院督查组应对各地政府是否落实鼓励民资投资与民企发展的相关政策进行严厉督查,建立相应惩处机制,纳入各级政府施政目标,定期考核,增强政策落实的约束力和威慑力,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提供宽松的政策和政治环境,也为完成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预留足够空间。

其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在地区之间分布依然不均衡,民资投资深受投资环境制约的有关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使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手脚受缚。

从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看,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快于中西部地区,如1-9月东部地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17705亿,同比增长7.1%,中部地区76307亿,增长了5.8%,西部地区51982亿,增长了2.5%,东北地区15940亿,下降30.1%,由于经济资源的不平衡性及投资盈利的差异性,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失去了吸引力。一些地方政府怕丧失权力和既得利益,有良好回报预期的项目,大多给了政府融资平台和国有公司,只将回报预期不佳、根本无法盈利、甚至风险大于收益的项目向民资开放,使民资因为担心投资回报太低,对PPP项目也是敬而远之;同时,即便中西部地区政府将一部分投资盈利状况好的项目开放民间投资,但与东部地区投资项目相比,依然缺乏投资优势。

这一切表明中央政府应继续加大对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的投入,将一些重大的事关国计民生的公共性、基础性产业项目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并在地区投资上进行战略调整,将更多资金投向中西部地区,让政府投资形成带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牵引力,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投资机会,增强民资投资信心。同时,针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出台更多财税金融政策,比如降低与固定投资相关的税费,给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更低的固定资产贷款利率,为民间投资安全创设各种担保基金和保险基金,减轻民资投资成本、资金压力和金融机构投资风险。

其三,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集中在短、频、快的第二、第三产业上,缺乏长期战略性投资打算,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可持续性不利。具有较高投资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矿产性资源民间资本大都无法涉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国资与民资在投资政策及投资获利上的不公平性。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不断从制造业领域收缩,将资金重点投向电力、热力、燃气、水生产及供应业等方面,说明了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无意工业制造业,甚至还会导致大量资金“脱实向虚”。这种倾向不仅会加剧实业领域的“空心化”,更会对国家的制造业兴国战略带来不利影响;且资金过多倾注民生领域又将加剧这些产业领域的过度竞争,容易导致产业泡沫化,加剧产业结构畸形化。尤其值得说明的是,采矿业投资4518亿元,下降14.6%,降幅再次扩大:表明去产能使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有了更优化的投资选择路径,呈现积极可喜的变化因素,应加以正确引导。

对此,中央及各级政府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要制订长远投资战略,科学规划和引导民间投资,使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在产业上始终保持平衡格局,避免资本过分向单一产业领域过度集中而加剧不规范性竞争,避免造成民间投资效益下降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出台更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优惠财税金融政策,比如对涉足事关国计民生的产业领域实行财政资金奖励、免征几年税费、精简审批手续等优惠政策,切实调动民间资本进入民生短缺产业领域的积极性,让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在稳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