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16年

10月21日

查看其他日期

区块链已成我国金融创新强大驱动力

2016-10-21 来源:上海证券报

□王 勇

由工信部指导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成立大会暨首届开发者大会发布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这份由中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编写的白皮书将金融定为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应用领域,具体体现在支付、资管、证券、清结算以及用户身份识别等多个细分场景。

长期以来,支付领域存在多项行业痛点,其中跨境的金融机构间对账、清算、结算成本较高,涉及较多手工流程,致使用户端和金融机构后台业务端产生的支付业务费用高昂,也使小额支付业务难以开展。如今,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引入,将有效降低兼容机构间对账成本及争议解决成本,提高支付业务处理效率。同样,清算、结算也始终被视作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最佳突破点。现有的机构清结算,由于不同金融机构间的基础设施架构、业务流程各不相同,涉及很多人工处理环节,极大增加了业务成本,易出差错。而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特质恰是能以准实时的方式,在无需可信的第三方参与的情况下实现价值转移。在资管领域,股权、债券、票据、收益凭证、仓单等资产由不同中介机构托管,提高该类资产交易成本的同时也易带来凭证被伪造等问题。不过,《白皮书》指出该类资产可整合进区块链中成为链上数字资产,使资产所有者无需通过中介机构就能直接发起交易,并让行业基础设施类机构扮演托管者角色,确保资产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在托管库和分布式账本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分布式账本平台能够完全访问托管库中的可信任资产。

此外,《白皮书》将金融资产的交易定义为各方基于一定规则达成的合约,区块链能用代码充分表达这些业务的逻辑,如固定收益证券、回购协议、各种掉期交易及银团贷款等,进而自动执行合约,保证相关合约只在交易对手方可见。《白皮书》称,金融资产交易涉及支付和证券两个重要方面,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和法定数字货币或某种“结算工具”的创设,与链上数字资产对接,即可完成点对点的实时清算与结算,从而显著降低价值转移的成本,缩短清算、结算的时间。

我国金融机构正在积极准备数字化转型。眼下,“大云平移”已被广泛接受和实践,并成为创新和经营重点,主要商业银行均已建立了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建立新的数据分析应用系统,移动金融近年来成为布局重点。区块链技术在金融业的探索应用会越来越多。

眼下,在全球大型金融机构联合创新推动下,区块链技术及P2P等去中介化新兴模式正从概念逐渐走向应用。其应用领域主要有:一是点对点交易。如基于P2P的跨境支付和汇款、贸易结算及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合约的买卖等;二是登记。区块链具有可信、可追溯的特点,因此可作为可靠的数据库来记录各种信息,如运用在存储反洗钱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上;三是确权。如土地所有权、股权等合约或财产的真实性验证和转移等;四是智能管理。即利用“智能合同”自动检测是否具备生效的各种环境,一旦满足了预先设定的程序,合同会得到自动处理,比如自动付息、分红等。

为适应新形势下互联网金融以及区块链金融的商业运营模式,我国各大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应高度关注国际同业最新创新动向,尽早加入研究、开发区块链产品的行列并及时调整转型发展战略。鉴于商业银行拥有的海量数据,需从整合内部数据、对接各级政府部门共享大数据、外部企业数据合作三个方向齐头并进,树立数据是第一资产的经营理念,形成各具特色的数字化经营能力。此外,还可考虑成立研发实验室,或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研发区块链金融。除了开发不同的区块链应用场景,还可与普惠金融结合起来,研究如何借助区块链技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低成本的资金转移支付。发达地区还可通过建立区块链金融联盟等形式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营造浓厚的环境氛围。在这方面,上海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头。本月9日,区块链金融发展联盟在上海成立。该联盟将依托上海陆家嘴在金融行业的中心地位,聚焦区块链技术在银行、证券、保险、互联网金融等金融服务领域的应用延伸。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聚金资本首席金融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