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5月16日

查看其他日期

中国发展新动能与全球经济新格局

2017-05-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袁 东

中国发展向来是在与全球的互动中前行的。“一带一路”的倡议及其有效推进,将这一互动带入了国际化和全球化新时代。国际化、全球化再也不是工业化核心国家的专利。中国元素、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正推动世界走向多元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

中国的发展,首先立足自身。久远的历史,积淀而成的现实,促就了面向未来发展的信心与基础。深厚的历史意识,决定了强烈的前瞻意识,以及更加宽广的全球视野。这是中国取得已有发展成就的认识和思想前提。而当今中国发展进程的推进,则愈加明确、丰富和坚定了这样的认识与思想。

发展从来都是务实和具体的。经济增长的一定速度,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善,是发展的根基。中国经济已然进入了再一次重大结构转型期。在速度与质量的拿捏权衡中,优先考虑增长质量,左右着当下的政策选择和发展路径。

无疑,追求增长高质量的中国经济,对全球的溢出效应会更广泛也更积极。对已突破了边界约束点的中国经济而言,螺旋波动式的上升通道,不会轻易受到什么力量的实质性阻挡。中国的增长和发展是世界性的福音,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各界对关键性问题和难点的忽略。政府职能的适应性转变,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事权财权的相应调整,国有企业的与时俱进性改革,制造业的基础性支撑性巩固,都是中国决策者和相关各界所已明确并正在推进的。地方政府债务的整理规范,中央所属国有企业的优化重组,已有产能的重新配置,新技术引领的制造业提升,就是其中的主要方面。

中国发展向来是在与全球的互动中前行的。“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有效推进,将这一互动带入了一个国际化和全球化的新时代。国际化、全球化再也不是早先工业化核心国家的专利。中国元素、中国倡议、中国方案、中国行动,推动世界走向多元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

这一建设进程需要全球一起努力,这是个极为艰辛的过程。对垒与博弈重塑着地缘政治格局。处于货币文化时代的当代世界,全球政治格局变化再也离不开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当然,货币体系首先取决于经济力量。但是,源于经济的国际货币体系,直接构成全球治理的核心内容。

若要正确认识和理解全球治理结构的演变、现状和其中的问题,寻求推动相关改革,就离不开对国际货币体系形成变迁的分析研究。美元本位,是这一体系的当代核心特征。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起就已完全纸质化的美元,使这一货币体系的“锚链”异常脆弱,甚至无从谈起。伴随美元地位的相对下滑,由其支撑的国际货币体系无疑是金融经济乃至政治混乱失序的重要原因。顺势而变,寻求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便是推动国际治理向着公正合理方向迈进的题中应有之意。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在影响地缘格局的同时,也成了全球秩序变化的风向标。在这一演进和变化进程中,中国有着自己的选择。合作共赢,开放包容,多边主义,共商共建共享,对话协商,针对纠纷冲突的政治解决途径,命运共同体意识和目标,一直是中国选择的内涵。中国的选择,赢得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认可与支持。这成为全球日益强劲的旋律。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走了一条不同于近现代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道路。道路差异的根本一点,是中国崛起的和平特征,完全不同于那种依靠武力侵略和殖民推进的原始积累与扩张的路子。这是一些西方政客和精英在将自身价值理念道路制度绝对化时所极力避讳的。面对当今世界现实以及明显可预期的趋势,集全人类文明智慧经验于一起的理念、认识和思想,才是明智之举。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寻求并推进的国际化与全球化,再也不是西方化,更不是西方核心国家化。中国发展成就的巨大启发和引导效应,使得这一群体在进取和赶超进程中,相对而言并没有多大历史和思想包袱,每一个进步及其发展阶段的提升,都会形成累进性的支撑基础、热忱鼓舞和信心增强。

一些西方核心国家,尤其那些已掌握和试图要掌控公权力,以及作为知识创造者和传播者的精英,背负的历史和思想包袱模糊甚至遮蔽了他们的双眼。在历史长河中,从古希腊罗马直到今天欧美,西方文化曾对世界发展和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但这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而再的优越感及其绝对化极端化之中,或将走向其反面。在现实与认识的巨大落差面前,也有不少西方的学者和意见领袖在转变观念,不再抱着一元化、单极化、绝对化以及零和游戏式的理念与认识不放。尽管这一变化的轨迹并不那么清晰和顺畅。

现实总是有着强大的说服、感召和融化力。作为个体的记忆是有限的,作为一个单元组织的群体记忆在选择性中也是有限的,但作为共同体的整个人类的记忆,在文明的演进中是连续、清晰和强大的。相对于历史长河,竞争中的对抗总是一时而次要的,竞争中的合作却是越来越主要而呈常态化。以中国为主的一批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崛起,正在使多元共生的进一步合作共赢成为可预期的主流国际趋势。

在这一趋势中,秉持交往理性精神至关重要。谦卑敬畏,互学互鉴,彼此理解,相互包容,多元共生,和谐共处,正是这一交往理性精神的内在要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道出这一理念的内涵:“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理性精神并不意味着可以缺失情感。在一个越来越工具化的世界里,真挚的情感因素更可贵。无论对个体还是共同体的健康发展,都得寻求理性与感性的适当平衡。

正是在这种增长与发展的埋头实干中,实践与理论的推进和创新中,立足做好自身事情的内外互动中,智慧与情感的真诚投入中,中国领导人倡议的“一带一路”迎来了首次全球峰会,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及联合国秘书长等众多重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共同谋划未来脚踏实地的耕耘和陆续收获之计。相信这次峰会将为中国发展与全球格局的互动注入新力量,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均衡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新动能。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