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版 研究·宏观  查看版面PDF

2017年

5月20日

查看其他日期

创新思路,以国企改革引领东北振兴

2017-05-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国有企业改革—东北振兴的重头戏”论坛综述

由东北大学、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员会、辽宁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承办的“国有企业改革—东北振兴的重头戏”主题论坛近日在东北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围绕“东北制造业转型升级趋势与深化国企改革”,“东北国企如何增活力、减负担”,“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经济发展”,“搞活国有资本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在此介绍部分专家观点,供读者参考。

与会专家指出,过去几个月来,东北国有企业的部分财务指标出现改善迹象,但仍面临严峻挑战,需要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在国企改革的大思路上谋求创新。

1. 东北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初步进展,但仍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认为,东北国有企业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市场化程度低,国企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国企比重过高。2013年,东北三省规模以上国有企业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比重比全国平均数高20-40个百分点;三是国企经济效益不佳。2015年东北三省7076家地方国企净资产接近1万亿,总资产超过2.8万亿元,但净亏损52.7亿元。

全国工商联原研究室主任陈永杰指出,纵向比较看,相对于十多年前的东北,现在比过去是明显改进了,从这个角度说东北振兴战略是有成效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横向比较看,尤其是从一些具体财务指标的比较看,东北经济的地位是下降了,特别是近几年下降较快。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副局长吴同兴认为,目前东北地区国有企业面临体制性、结构性、周期性的矛盾交织并凸显的挑战,尤其在新旧动能转换期,旧动力在衰减但新动力成长不足,明显加大了国企的下行压力。

2.国企改革应适应智能制造等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

东北大学校长、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赵继指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全面展开,振兴工作已经进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当前,科技日新月异,东北地区呈现出高校科研院所“供给相对丰富”与区域企业“需求明显不旺”并存、科技成果转化“流出严重”与“本地转化率低”并存、“科技研发投入不足”与“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并存的尴尬局面,需要尽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东北区域一体化体系,为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注入新的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马骏认为,智能互联呈现出四大趋势,即:产品从硬件为主转变为软硬并重,企业与用户从一次性交易转变为长期服务,大数据成为企业核心资产,企业竞争演变为产业生态圈的竞争。智能互联既是国有企业的历史机遇也是重大挑战。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趋势,需要加快推进国有企业转型,包括企业组织形态和企业结构调整,以此有效地增强企业活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副司长宋葛龙指出,衡量混合所有制改革进展的标志是“完善制度、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益”,而不仅仅在于是否引入民营资本。实践中推进东北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区分已经混合和适宜混合、区分商业和工业、区分集团公司和子公司不同层级: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确保各类产权的保护、确保信息公开透明、确保交易严格监管。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夏锋指出,2015年,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是35%,广东为53.1%,德国为70%。“十三五”,东北能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机,能否抓住13亿人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机遇,关键在于以国有企业为重点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形成东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

3.以国有资本多元化为重点创新东北国企改革大思路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许善达认为,引入社会资本、实施股份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国有资本自身也要实现多元化,要有不同股东作为出资人代表,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决策只有一个股东。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指出,国有企业改革关键是顶层设计,尤其是在宏观层面、企业层面的国有资本布局以及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布局等要有顶层设计。从务实推进的角度看,在东北地区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推进国有资本多元化,比简单降低国有经济比重,更具可操作性,更具现实性。

常修泽指出,东北地区推进国企改革,要明确三个理念:一是“做大做强做优”不能等于“做大国企比重”;二是改革基点是打造“市场主体”,实现浴火重生,增强活力;三是按功能和经营状况分三类“再造重建”,即做强、升级、淘汰。

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认为,国有企业问题本质上是企业制度问题,国企改革应强调创新国有企业制度的初衷。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要解决国企改革效率低下、企业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问题,要通过各种改革措施,建立起新的企业制度,使东北国有企业能够承担起振兴东北的重任。

与会专家认为,国有资本配置的战略性调整是一个突破口,尤其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上有新举措。

1. 推进国有资本多元化进程

许善达指出,如果明确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推进国有资本多元化的思路,那么需要推进三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划拨一部分国有资产给社保;二是推进国有企业自身的资本布局调整,从与国计民生没什么关系的领域、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三是成立若干个国有投资运营公司,分别经营、管理国有资本。

马骏建议,可以将投资运营公司作为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突破口。这要求推进三个方面的重点改革:一是以股东身份参与出资企业治理,避免行政性管理;二是理清与政府的关系,至少要避免行政性管理穿透到下一层;三是重新组建一个精干高效的专业化资本投资运营机构,以后台的科学决策支持系统支撑前台的投资、持股。

陈永杰指出,东北地区国有经济发展需要“三退三进三要”。“三退”是指东北地区国有企业要从所有小型工业企业中退出,从所有长期低效益与负效益的行业中退出,从所有长期低效益与负效益的企业中退出;“三进”是指东北地区可以重点发展在全国有长期优势的国有企业,发展行业龙头与骨干企业,发展承担国家特殊任务与功能的国有企业;“三要”是指在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中,要尽快转观念、转机制、强监管。

江苏省政府参事宋林飞提出,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一是不要在低端上补短板,应该在高端上补短板;二是国资管理部门要完成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相关制度的转变;三是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建立资产证券化合作机制。

2. 以“共享混改”破题东北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目的是为社会创造价值,使员工共享价值,以此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可以推进以分红权为重点的共享制股改,让员工有权参与税后利润的分配,先按劳分红,再按资分红。

3.推进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综合改革

常修泽认为,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要“四线推进”以增强活力。第一,优势企业“率先突围”,做优做大做强,比如装备制造业。第二,处置僵尸企业,关键是“保人不保企、淘企不淘人”。第三,把混合所有制作为国企改革的突破口。第四,探索完善国有企业新的治理模式。重点是建立企业经理人员市场化选拔任用机制,发挥企业家的作用。

吴同兴认为,国有企业改革要抓住活力不足的痛点和负担沉重的难点,持续发力,增强竞争力。在增强活力上,一是推进公司制改革,二是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三是推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在减轻负担上,一是多渠道分流富余人员以解决人员负担,二是通过债务重组、债转股等解决债务负担,三是剥离办社会职能以解决社会负担。

与会专家认为,无论从当前还是从中长期发展看,必须提振东北民营经济发展信心,防止民间投资断崖式下降,使民营经济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主力军,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东北国有企业改革。

1. 在市场开放中为社会资本拓宽制度空间

迟福林认为,国有企业仍在某些竞争性领域争夺市场,这既不利于国企改革,也不利于民营企业发展。需要鼓励、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国企改革及其他垄断领域,更大程度地放宽市场准入,使国有企业退出国企非主业领域,通过多种形式使社会资本、外资能够参与国企改革,搞活国有企业。

常修泽指出,东北民营经济要“摆脱依附”、“做大做强”,实行“四线并进”:一是立足于国有企业,吸引民营资本、外资与国有资本融合;二是要立足于民营企业,让国资、外资与其他民营资本融合。从一些大型或较大型民营独资企业入手,吸引国资、外资与其他民营资本,逐步将其改造成混合所有制企业,让“非公有资本控股”,提高民营企业积极性;三是立足于外资企业,让国资、民资与其他外资融合;四是立足于企业员工,实行员工持股。

2. 以体制机制创新稳定社会资本的制度预期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东北要实现全面振兴,离不开民营企业的振兴,这就需要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加强产权保护,特别是要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二是精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竞争,实施落地的政策;三是建立好的市场环境和新型的政商关系;四是激励民营企业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的商业平台来发展壮大,鼓励科研人员投身于市场经济,做大做强高科技型民营企业。

夏锋指出,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超过50%,但与60%以上的全国水平相比,至少还有10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更突出的矛盾在于,东北地区民间投资增速出现大幅下滑,2016年,东北下降24.4%。需要尽快为民营资本进入和发展拓宽制度空间;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支持民企参与到国有企业改革,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突破。

3. 实施精准税收激励政策支持东北国企改革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倪红日认为,针对东北地区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的投资者,可以通过精准税收激励政策,在3-5年内形成税收“凹地”,降低投资者的税收成本和投资风险。可以考虑三个方案:一是小力度方案,下调增值税税率,将17%的税率下调至13%或者11%,并实行进项税全额抵扣;二是中力度方案,免征增值税,但进项税额不予抵扣;三是大力度方案,对增值税实行零税率,又可以对进项税额抵扣。当然,这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措施:一是征收管理要精准,可以在即征即退或者先征后退的办法上进行选择,遵循简便性原则;二是要有前置条件限制,使精准税收激励政策不会对税收收入带来太大影响;三是增值税的局部调整可能会为全局的改革提供试点性的经验或者教训。

吴同兴建议,建立东北国企改革专项基金,发行东北国企改革特别债券,设立东北国企改革中央财政奖补资金,解决资金瓶颈。张占斌建议,要切实减税清费,提升民营企业的投资实力,培育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与会专家认为,破解东北国企改革步履维艰问题,重要的是创造敢于改革、主动作为的政策环境。

1.不设时间表不代表改革没有紧迫性

许善达认为,国企改革需要有加快推进的精神。考虑到全国的差异性,顶层设计提出不设时间表,成熟一个推进一个。这给基层干部、企业、高管人员相对宽松的准备时间,不要因为追进度而造成失误。但基层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要清醒认识到,改革任务艰巨,时间紧迫,要抓紧谋划,加大力度推进,尽快完成中央提出的改革任务。

常修泽认为,在具体推进中,如果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国企改革很难突破。建议在东北地区设立“国有企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突破现行的体制和政策束缚。

2.政府重点解决区域投资环境的问题,改变“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格局

迟福林认为,破解“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问题,为市场经济运行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创业者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良好的法治环境,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的新格局,把过多、过滥干预市场的公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张占斌认为,东北振兴必须要有好的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对政府来说,改革要加速,要创造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提供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对企业和行业来说,要创造好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供给质量。只有如此,才有利于东北经济转型升级的各种积极因素加速形成,积聚新的增长动力。

3. 对口合作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宋林飞认为,要充分利用东北与南方省市对口帮扶政策,以市场为基础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国有企业合作。对口合作不是对口支援、对口帮扶,而是市场化合作。市场的主体是企业,要增强江苏和辽宁企业合作双赢的预期,激发合作的积极性。一是江苏、辽宁的省市县政府,支持国企关注两地省市县属国资所属企业的清理整合,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资产证券化,加大两地国企与社会资本的融合。积极引入具有资金、管理等方面优势的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对两地国企进一步实施增量改革。二是两地省财政、发改委、国资委年内筹建成立江苏辽宁国企市场化合作专项资金,培育与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支持国企拉动社会资本参与两地优势产业集群建设。

李凯认为,东北的国有企业与南方的国有企业相比,活力明显不足。东北地区与东南沿海省市的对口合作为东北国企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要在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分类管理、干部制度、行业准入、混改的深度及方法等方面,全面对标南方国企改革的做法,学习南方的改革经验,结合本地特点,形成东北地区国企改革的新局面。

4. 为东北国企创造“敢改革”的制度环境

吴同兴认为,当前东北国企改革处于两难境地:不改没有出路,不进则退;想改不敢改,真改步履维艰。这就需要为东北国企改革创造更好环境条件:一是统筹谋划央企和地方国企改革,统一政策,协调推进;二是通过出资入股、股权收购、股权置换、合作新设等多种方式,实现股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三是健全容错、纠错、容忍失败的机制,使正能量不断递增而不是递减。

周放生认为,推进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宽松、宽厚、宽容的“三宽”环境。有大批干部愿意带头改革、献身改革,关键是要有一种敢于改革的氛围和制度,消除改革者的重重顾虑,加快东北国企改革进程。

(夏锋 匡贤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