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8年

7月3日

查看其他日期

改变商业模式能带来更多潜在附加值

2018-07-03 来源:上海证券报
  □周业安

商业模式所带来的附加值的增加,往往容易被经济学家忽视。现实证明,千万不要过于纠结信息不对称这样的问题。经济学家应该有更宽广的视野,进而更准确地认识现实世界。

老家的地原本种些稻谷,山里没法大规模种植,成本高,经济效益自然就不好。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进城的人越来越多,对蔬菜的需求自然就大了。于是,很多人就不再种稻谷,转而开始种菜。刚开始涉足新领域,有点不适应。农民总是本分的,期望精致地耕种,能种出新鲜的蔬菜,卖个好价钱。可谁知进入市场后,就傻眼了。种菜的人发现,买菜的人似乎更关注外观,比如好看不好看?当然新鲜是肯定的,毕竟刚从地里摘出来。就这好看与否不好说。蔬菜爱长虫子,如果自然生长,合理使用农药和肥料,长相就没那么好看。如果想追求外表长相,就得经常用药,那会导致较多的农药残留。这就有个如何权衡的问题了。

城里买菜的人大多不懂蔬菜生产规律,更谈不上了解蔬菜生长过程。把买菜视同买衣服,是很多消费者的共性。新鲜度容易判断,农药残留则不好判断。把蔬菜摆在摊位上,娇艳欲滴的外表容易吸引消费者,农户就会设法让蔬菜变得美貌。以貌取人,恐怕是人之通病。而老老实实做生意的,未必受顾客待见。经济学家说,这叫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于很多交易中信息没法对称,不对称是常态。至于这种信息不对称是否会带来负面后果,还得看交易双方的偏好。假如消费者不以貌取人,那么信息不对称或许就不会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假如消费者普遍以貌取人,就很可能自食其果。问题在于,能否找到一种两全之策?当然可以找到。比如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严格的质量管控和细密的技术指导,就能在确保蔬菜产品和品质的前提下,还能保持不错的外表。困难的是,对于山区农户来说,没有条件做到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所以始终面对一个两难权衡。

是农户心地不善良?非也。农户种菜是为了挣钱。要挣钱就得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适销对路才行。如果消费者以貌取人,那么这种偏好就会激励农户生产貌美的蔬菜。交易原本就是双方自愿的,各自偏好满足,利益最大化目标达成。不妨去超市观察一下,很多顾客确实都是以貌取物,挑选水果蔬菜时特别看重色泽光鲜。既然有这种需求,农户自然就会迎合。许多农户种菜时,自己吃的和拿出去卖的是分开的,并非农户故意所为,而是农户把自己吃的那些蔬菜拿去卖,没人要啊!

消费者如此以貌取物,也并非幼稚,只是对以貌取物的后果认知不足而已。通常认为,只要用清水浸泡,或者用某些洗涤剂,或者开水焯,或者别的什么方式,能把农药残留降低到最小状态。假如这些方法确实管用,消费者就会在主观上认为,农药残留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也就不需要太在意。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既然好看的蔬菜和不好看的蔬菜后果差异不大,那还不如买好看的蔬菜。买菜时的以貌取人,无非就是通过购买物品的外表之美给自身带来愉悦感,一种心理满足。经济学家把决策的目标定位在效用上,选择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这是有道理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会以貌取物?

随着许多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慢慢认识到,有些蔬菜之所以色泽光鲜,是因为用了一些药,也就是经过美容了。美容过的东西看着好,但不真实。随时间的推移,消费者掌握的知识逐步增多,偏好就会发生逆转。原先只追求外观,现在更考虑品质。于是,一些农户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偏好变化,推出了农家乐、体验消费等等,让消费者参与其中,这就解决了过去的两难困境。消费者通过参与蔬菜的种植过程,可以弱化信息不对称,并提高判断蔬菜优劣的认知水平。而农户通过引入消费者参与,则可以建立长期的交易关系,获得较为稳定的需求。不过,这个时候也会出现一种常被教科书漏掉的“异象”。一般来说,信息不对称会产生信息租,从而导致价格上涨。信息不对称越严重,价格上涨越多。多余的部分就是信息租。那么,据此可以推断,假如信息不对称弱化了,信息租金就会耗散,价格就会下降。

然而,从现实中观察到的事实是,随着消费者参与蔬菜的生产过程,实际上蔬菜的价格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可能会上涨。也就是说,蔬菜的价格并没有因为信息不对称的弱化而下降。信息不对称弱化,信息租金肯定会耗散,因为这部分是消费者的得利。即使这部分得利由消费者和农户共享,蔬菜价格仍然还是会下降一些的。那么,在这种条件下蔬菜价格上涨该怎么解释呢?难道经济学错了?其实不然,前面的逻辑是建立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的。在农户推出新的商业模式的时候,不仅仅信息不对称弱化了,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认为蔬菜的质量上升了。消费者对更高品质的蔬菜支付更高的价格,这个价格包含了耗散的信息租金,让农户获得了双重的收益增进。这种商业模式所带来的附加值的增加,往往容易被经济学家忽视,也容易被农户所忽视。

所以,千万不要过于纠结信息不对称这样的问题。经济学家应该有更宽广的视野,进而更准确地认识现实世界。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