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版 专栏  查看版面PDF

2019年

1月8日

查看其他日期

税收创新服务让营商环境焕然一新

2019-01-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周 军

当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在通过改革让纳税更便利。比如推出或改进电子系统,降低利润税税率,允许更多费用税前扣除,降低劳动力税和强制性收费,合并或取消某一税种,引入新的税制,简化税务合规流程或减少申报和缴税次数,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流程,等等。

伴随新的一年到来,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也将拉开序幕。据报,在2019减税路径图上,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将共同发力,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减轻税负成重点,小微企业、科技初创企业还将迎来普惠性税收减免。与此同时,税务机关将统一征收社保、逐步纳入非税收入征收,通过税务机关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逐步扩大信息共享领域,从而进一步提升税收征管效率。无疑,这将为市场活力的充分释放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国税收的营商环境正在持续改善。而世界各国的纳税也正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与普华永道全球稍早时候在北京发布《2019年世界纳税报告》显示,2017年度中国的纳税改革表现亮眼,在纳税时间及纳税次数这两项关键指标上表现突出:全年纳税时间进一步缩短为142小时,同比降低31.4%,纳税次数缩短为7次,明显优于全球平均值237小时和23.8次。2017年有16个经济体推出或者改进了电子税务系统。其中,欧洲和中亚、东亚以及太平洋地区3项主要税种的操作时间缩短最多。

纳税时间就是衡量样本公司准备、申报、缴纳3种主要类型税费所需的时间,即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以及劳动力税费(包括个人所得税和社保、公积金)。纳税次数是指反映样本公司支付所有税费(包括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企业扣缴的税费)的次数。若某一经济体提供全面的电子申报和税款缴纳便利,并且被大部分中等规模公司采用,即使全年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非常频繁,也将该税种的全年缴税次数合并视为一次统计。

当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在通过改革让纳税更便利。比如推出或改进电子系统,降低利润税税率,允许更多费用税前扣除,降低劳动力税和强制性收费,合并或取消某一税种,引入新的税制,简化税务合规流程或减少申报和缴税次数,改进增值税留抵退税流程。据世界银行专家介绍,在技术层面,目前技术领先经济体都在探索纳税申报表预填报,可实现机器学习的税务会计系统以及采用实时纳税申报系统,税务稽查案件在线管理,运用风险管理系统稽查选案,搭建税务稽查的绩效和监督管理框架,等等。

我国的纳税时间从2004年的832小时压缩至2017年的142小时,体现出税收数字化正在颠覆传统办税模式。一方面,税务机关通过网络宣传、线上互动,为纳税人提供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大数据信息整合亦能减轻纳税人报送信息的负担,期待未来税企之间通过科技和数据,营造更为轻松、透明的税收营商环境。

毋庸置疑,互联网技术是中国税务机关能够层出不穷地打出“创新服务举措”王牌的重中之重。涉税业务“一网打尽”,纳税人就再也不必多次往返奔波于办税服务厅了。而通过增值税电子普通发票、进一步扩大增值税发票取消认证的范围、优化金税3期网上申报和更正申报系统等一系列举措,大幅压缩了纳税人办理时间,提升了期后企业所得税更正申报补税、退税效率。此外,依托增值税发票信息和税收征管系统数据库,2017年增值税纳税申报“一表集成”辅助系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应用,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报表“一主表、九附表”汇总简化为一张“基础数据表”,力求让一般纳税人申报实现“零录入”。

通过税收数字化不断改善税收营商环境的举措,也符合当下的国际大趋势。随着科技在全球税收领域的潜在影响力不断释放,自2004年以来,全球平均纳税时间减少了84小时、全球平均纳税次数减少了10.3次。我国纳税次数大减,主要得益于“营改增”全面推行以及部分财产行为税简并申报。不仅如此,对从2013年开始试点营改增,到2018年不断推陈出新的鼓励研发、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政策,增值税简并税率、允许退还部分行业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等一系列税政举措,我国财税机关还在不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以期激发企业活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虽然我国税收营商环境不断提升,但专家认为仍存在改善空间。国家税务总局在深入调研并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在《关于实施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中,针对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税收“堵点”“难点”问题,提出了“认真落实和完善政策,促进民营企业减税降负”等5个方面共26条具体措施,精准助力民营企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具体而言,将实行普惠性减税和结构性减税相结合,重点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也在完善税收制度方面提出了深化增值税改革,构建更加简洁、中性、公平的增值税制度,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措施。

(作者系中国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