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版 书评  查看版面PDF

新技术意味着赋能于人而不是支配人

2019-01-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第四次工业革命》
  (实践版)
  行动路线图:打造创新型社会
  (德)克劳斯·施瓦布
  (澳)尼古拉斯·戴维斯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9月出版

——读《第四次工业革命——行动路线图:打造创新型社会》

⊙夏学杰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个很前沿的话题,目前各国学界还远未形成共识。

对我国大多数人而言,恐怕只听说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小时候在课本上学过。第一次工业革命大约从1760年延续至1840年。由铁路建设和蒸汽机的发明触发的这次革命,引领人类进入了机械生产的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末,延续至20世纪初,随着电力和生产线的出现,规模化生产应运而生。

世所公认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因为催生这场革命的是半导体技术、大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所以这一次革命通常被称为计算机革命、数字革命。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则是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提出的。几年前,他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中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始于新世纪之交,是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同过去相比,互联网变得无所不在,移动性大幅提高;传感器体积变得更小、性能更强大、成本也更低;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开始崭露锋芒。

改变我们沟通、协作和体验世界的方式

有的学者认为,施瓦布讨论的这些进步只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延续。对此,施瓦布从速度、广度与深度、系统性影响等方面总结出三大原因以佐证他的观点。他认证说,从速度上看,这次革命呈现出指数级而非线性的发展速度;从广度与深度看,第四次工业革命建立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之上,结合了各种各样的技术,这些技术给经济、商业、社会和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从系统性影响看,它包含国家、公司、行业之间(和内部)及整个社会所有体系的变革。2018年,施瓦布又推出新作《第四次工业革命——行动路线图:打造创新型社会》,继续从实践层面深入阐述了政府、企业与个人在这场颠覆性革命中的作用和立场,呼吁全世界携起手来,共同塑造第四次工业革命。

不管当下的这场变革是否可称之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其变革之大,确实不容置疑。因为科技变革,直接导致人类的需求及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许多行业相继倒闭或转型。施瓦布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也许是整个21世纪的特点之一,就是变革增速之快,令许多国家机构难以适从。突飞猛进的技术变革对决策者和政府都带来了格外严峻的挑战。”“新兴技术不是在目前数字技术上的渐进式发展,而是真正颠覆性的变革,将彻底改变现有的感知、计算、组织、行为和交付方式,代表着为组织和公民创造价值的全新方式。假以时日,这些技术必将改变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所有系统,不仅将改变产品与服务的生产和运输方式,而且将改变我们沟通、协作和体验世界的方式。现在,神经技术和生物技术的进步,已经让我们开始思考人类的意义。”机器不仅可以替人做一些简单的体力活,如今人工智能可以写作、可以谱曲、可以开车,几乎没有它们不能取代的了,所不同的,只是个早晚而已。

全世界必须应对三大迫在眉睫的挑战

施瓦布认为,在系统剧变来临之际,要充分实现技术红利,全世界必须应对三大迫在眉睫的挑战。挑战之一,确保公平分配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效益。挑战之二,控制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外部性效应,尤其是风险和伤害。挑战之三,确保第四次工业革命由人类主导、以人为本。技术开发必须尊重人类价值观,而不能只考虑经济价值。以人为本意味着赋能于人,而不是支配人类的命运。

相对于学界对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的担忧,施瓦布教授对未来的态度是乐观的。他坚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美好前景,相信第四次工业革命可帮助形成一个充满关怀、高科技和以人为本的社会,人们将健康快乐地生活。为了让科技服务人类,施瓦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行动路线图:打造创新型社会》中提出一系列理念。比如,适应新挑战的思维模式有4项关键原则:系统,而非技术;赋能,而非支配;设计,而非放任;使价值观成为特点,而非漏洞。在应对快速技术变化产生的不确定性时,领导者应当认识到,适应变化无须预测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转变思维模式,考虑系统层面的效应和对个人的影响,同时确保面向未来,符合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价值观。

与哈佛大学数学与生物学教授、进化论者马丁·诺瓦克合作是“拯救人类的唯一方法”之说相呼应,1971年,施瓦布在《机械工程领域的现代企业管理》中提出了“多方利益相关者”概念。他认为现代企业管理不仅要为股东服务,也应兼顾所有相关方的利益,才可实现基业长青。同年,在此概念引导下,施瓦布创立世界经济论坛,并将其发展成为当今全球最重要的公私合作平台。施瓦布一贯倡导各方协同作战。因为,他判定,第四次工业革命要求我们转变思维模式,但仅仅意识到发展和应用新兴技术所蕴含的变革速度、颠覆规模与新型责任却是远远不够的。所有组织、行业和个人都必须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全新策略共同解决技术、治理和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在他眼中,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意味着全球合作,以围绕新技术制定新的规则。而这些技术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挑战。比如,在解决老龄化社会的问题上,或能发挥巨大作用。

围绕新技术制定新规则

当然,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提高人类的工作效率和生存能力,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人类造福;也会带来各种难以估计的副作用。许多科学家对人工智能持担忧态度,也非杞人忧天。施瓦布的破解之道是,坚持原则,并且广泛合作。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对于这些难以驾驭的技术,必须全世界团结协作,共同建立起规范、标准、规则和商业实践,才能服务于全人类。他说:“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心,我们的目标是全球合作,以围绕新技术制定新的规则。因为所有这些技术都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好处,它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挑战。它们可能发挥巨大作用,而不能让这些技术被滥用或成为人类的威胁。”“如果我们能鼓起勇气,为促进人类共同利益而行动,那么我们就可以满怀信心地继续增进人类福祉、推动人类发展。”

从全人类的大角度来审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施瓦布预估,第四次工业革命将让宇宙离我们越来越近。到2030年,空间技术预计将突飞猛进。航空航天技术、天文观测能力、微卫星研发、纳米材料、3D打印、机器人技术和机器视觉等领域将实现重大飞跃,开启一个规模空前的太空探索时代。据他的推测,和以往的工业革命不同,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打破能源生产对化石燃料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依赖。

此外,施瓦布还提出了价值观领导力:系统领导力不只是投资更优秀的技术领导力和全新的治理模式。因此,为了激发动力、说明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领导者还需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社会价值观可以激励并支撑技术合作,同时实现效益最大化,而不是为单一利益相关者带来最大回报。

在如此巨大的挑战面前,施瓦布教授直言每个人都要有探索、尝试和展望的勇气去加入这场工业革命。而新兴技术的“大众化”也为每个个体提供了机会。了解数字技术的界面和服务背后发生了什么,对积累和分享经验至关重要,而这些经验还可反馈给企业和决策者。

“技术远非一套与生产和消费有关的机械、工具或系统,而是塑造社会观点和人类价值观的强大主体。我们之所以需要关注技术,正是因为我们要通过技术构建经济、社会和世界观。技术改变我们解读世界、看待他人的方式,也塑造着我们未来的无限可能。”施瓦布的这段话,说得很中肯,又颇有点诗意。的确,关注技术,并不只是个别从业者的事情,技术关乎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施瓦布对未来的形势判断以及以人为本的情怀值得称道,略感不足的是,相比施瓦布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作,本书依然是形而上的东西多,具体的应对举措少,宏观有余而微观不足。这恐怕也是现实的限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