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21年

2月27日

查看其他日期

市场更应关注货币政策的战略取向

2021-02-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 勇

□王 勇

日前,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了2月份最新LPR报价:1年期品种报3.85%, 5年期以上品种报4.65%。回溯历史数据可知,本次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均与上期持平,已连续10个月保持不变。这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后已稳步恢复,LPR水平保持稳定,与经济平稳运行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货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对实体经济复苏提供必要的支持。据此,笔者认为市场要更应关注和领会稳健货币政策的战略取向。

今年春节前后,央行的一系列公开市场操作引发市场关注。例如,在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央行在公开市场等量续做当日到期的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同时又进行了200亿元逆回购操作,由于当天到期的逆回购为2800亿元,因此净回笼了2600亿元资金。这令部分市场人士产生货币政策是否会转向的担忧。

其实,在春节前,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已经展现出稳健风格,跨节资金投放力度低于市场的预期。从2月初至春节前夕,央行共实现净投放460亿元,投放规模较往年明显降低。并且,央行也没有如市场所预期的那样,提前续作MLF和采用28天逆回购向市场投放中长期资金,而是仅以7天和14天逆回购投放短期资金。在春节前流动性投放偏谨慎的背景下,市场对央行节后的公开市场操作动向更为关注。由于2月有2000亿元MLF到期,本次新开展的MLF为等量续作,中标利率连续11个月保持不变。那么,为何此次MLF续作未延续1月的小幅缩量势头,有专家就认为,节前以1年期商业银行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AAA)为代表的中期市场利率再度升至中期政策利率之上,为稳定市场预期,央行有必要通过注入中期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平稳波动。此次等量续作MLF,有助于避免中期市场利率持续大幅高于中期政策利率,体现今年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基调。另外,尽管年初以来公开市场操作规模有所调整,相继出现50亿元、20亿元的“地量”甚至“碎量”投放,但是政策利率水平均保持不变,稳健货币政策仍然处在“不急转弯”、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范畴之内。并且,基于2020年货币政策发力较早,应当看到,金融数据是在高基数基础上的增长,贷款、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的绝对增量并不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依然是稳固的。

这里,笔者想强调的是,市场要准确深刻把握今年稳健货币政策的战略取向。第一,要做到顺“势”而思,顺“势”而为。什么是“势”?就是政策态势,也就是最新政策精神。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2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降低社会融资成本。2021年央行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十四五”开局之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保持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意味着今年稳健货币政策会坚持“不急转弯”,不会出现大幅收紧和调整,但另一方面也不会搞“大水漫灌”,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科技创新、小微和民营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只有把握住这些政策精神的精髓,对未来的政策走势预期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央行致力于货币政策从数量调控为主向价格调控为主转变。货币政策工具大致分为价格型、数量型两种。早在几年前,央行的货币政策就已经开始逐渐从数量调控为主向价格调控为主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经常是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并用,只不过越来越倾向于价格。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量价高度相关,所以价格型和数量型调控理论上会产生相近的效果。因此,关注数量在理论上也是可行的。但问题是,关注数量是很难全面看清,而价格则是最为实时反映流动性松紧的指标,特别是在越来越规范的市场中,关注价格的变化才是更可取的方式。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继续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的时度效,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尤其是要防范金融脱实向虚的风险、房地产金融市场与居民杠杆的风险以及资本市场的风险,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同时,央行将更加注重对价格的引导,即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带动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及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MLF利率等政策利率波动。所以,市场对价格的判断要倚重央行在《202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给出的指引,其核心有两点:一是判断短期利率走势的关键是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主要是央行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以及市场基准利率在一段时间内的运行情况是否发生变化,不应过度关注公开市场操作的数量,操作数量的变化不代表政策利率变化;二是观察市场利率时,应关注加权平均利率的水平,而非受到短期因素扰动的时点值。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银行业研究与诊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