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版 评论  查看版面PDF

2021年

6月26日

查看其他日期

做优中国显示产业需扬长补短

2021-06-2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张 锐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在日前于安徽合肥市举办的2021世界显示产业大会上强调,国家正在制定出台“十四五”显示产业规划政策,以通过政策引导强化资源要素的集聚和整合,同时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这一顶层设计的政策方向表述,既指出了我国显示行业的资源要素存量优势,更明确了未来行业必须补齐关键短板的基本要求。

如今几乎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可谓“屏”在手中,单位上班许多人还要用电脑办公,回到家里人们还要看电视,开着私家车有时又要用导航,即便是在公交车与地铁上,我们也会看到车厢里悬挂的视屏上跳动的字幕或者影像。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人们对显示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希望分辨率越来越清晰、光线亮度更柔和一些等。可见,显示行业也是一个事关公众日常出行,以及百姓生活满足感与愉悦度的重要民生产业。

显示行业的产业链比较长,因此对经济的贡献度也较高,已经跃升为国际竞争的激烈赛道之一。数据显示,去年全球LCD(液晶显示)市场销售额达851亿美元,今年有望增长到1030亿美元,同时OLED(有机电激光显示)的销售额去年也达到了302亿美元,今年极有可能突破360亿美元。除了传统的电视、电脑以及手机等终端搭载工具外,车载显示、智能显示以及虚拟显示等许多新的应用场景异军突起,并且满足这些场景需求的大尺寸、超高清、柔性化与低成本的显示产品日新月异。

从显示技术的发展历史看,LCD显示技术产业化始于日本,OLED显示技术产业化始于韩国,中国作为学习者与追赶者从日韩引进技术与展开产品制造合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球最主要的LCD和OLED产品目前主要由中国提供,并且在这两种最主流显示屏生产制造上,中国已经上升到引领的位置。在产能供给方面,我国已建成六代以上面板生产线35条,产能达到2.22亿平方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面板出货量达到1.32亿平方米,产业直接营收4460亿元,全球占比达40.3%,产业规模位居全球第一。2021年我国液晶面板出货量有望达到1.44亿平方米,全球占比有望超过63%。

在行业集中度方面,伴随着以京东方等为主的龙头企业在产业内展开纵向收购,以及对LG等海外企业业务的横向并购,行业规模化与集约化程度得到大幅提升。另外,国内近一年包括玻璃基板、偏光片生产线在内的拟建和在建上游配套生产项目近20个,显示装备从非核心领域向核心领域不断扩展,显示产业关键材料本地化配套率达到54%,产业链自控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在区域产业协同方面,我国已形成四大显示产业集聚区,即以北京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聚集的高端面板、超高清显示等为主导的产学研基地;以合肥、上海、南京和昆山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聚集的靶材、偏光片、光刻胶等上游原材料生产基地;以深圳、广州等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聚集的模组产线基地;以重庆、成都、武汉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聚集的新型显示生产基地。这四大产业区不仅集群效应明显,而且彼此错位互补发展,共振协同性强。

显然,无论是产能基础,还是供应链配套能力,抑或是产业持续优化强度,中国显示行业都展示出了国际竞争力,但即便如此,目前我国还是一个显示大国,而非显示强国。当前全球显示技术迭代升级加快,Mini LED、Micro LED等新型显示技术正在取得加速突破与产业化应用,与LCD和OLED相比,这些技术不仅将芯片尺寸压缩到75微米甚至到50微米,而且在亮度、分辨率、对比度等方面更具有LCD和OLED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日本、韩国的企业正不约而同地将资源集中到了Mini LED与Micro LED这些更高端显示技术上。相比之下,由于前期基础积累不够,技术突破能力不强,我国显示产业基础研发速度似乎难以匹配全球产业发展速度。

同时,我国显示产业的关键核心材料对外依存度仍居高不下,如关键核心材料总体国产化率低于5%;高端核心设备如曝光机、刻蚀设备、蒸镀机、激光剥离设备等均被国际巨头垄断,即便在本土化率已相对较高的领域,高端产品如快速液晶、合金靶材等仍无法实现充分自给。

综上,立足于我国产能充沛、产业体系完整的资源要素优势,本着构建产业均衡性、安全性与自控型的原则导向,做强做优国内显示产业,首先有必要构建产业联动机制,发挥骨干面板企业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引导面板企业和配套企业建立深入合作机制,支持面板企业以入股、兼并等方式向上游价值链高端延伸,建设全产业链集群发展体系。其次,要提升关键设备的自给与配套水平,加强针对关键高端配套的重点突破以及系统性攻关,连同上游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协同推进,促进产业链均衡发展。另外,要建立从前瞻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多层次创新体系,突破产业链供应链难点,包括畅通产学研互通渠道,推进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鼓励骨干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联合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并由协会、联盟、咨询机构等第三方牵头组织国内企业建立共享专利池,搭建知识产权体系框架,提升我国新型显示产业整体创新实力。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