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数字和金融的乘数效应
□盘和林
日前,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会议,要求加强对金融领域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问题研究,围绕一系列重大课题,加大研究力度,增强政策储备。其中的重大课题,包括“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这是金融委首次提及“数字金融”。下一步,应采取切实措施,在加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发展数字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字金融的概念提出较晚,从学界来说,将其归纳为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融资、支付、投资和其他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从字面上看,与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的定位比较类似。
然而,数字金融与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别。互联网金融意味着金融服务仍然需要互联网这个介质,重视的是互联,即线上的撮合。金融科技则重点在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数字金融则不同,它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完成金融服务,随着数字人民币等业态的发展,互联网不再是必须的介质。
数字与金融的融合,将会迸发出巨大的乘数效应。金融最本质的属性是服务,数字金融乘数效应体现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服务范围的扩大。其中,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赋能普惠金融发展。比如,网点线上化、服务智能化、信息处理高效化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消除了弱势人群和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障碍;基于信息的风险甄别和处理提升了风控水平降低了普惠金融的风险。
其次,金融服务数量和质量同样重要。因此,数字金融所赋予金融服务的全周期、定制化特点也将帮助金融服务提升一个台阶。金融服务绝不是一锤子买卖,是贯彻企业全生命周期,针对企业不同阶段资金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服务,而传统金融缺乏跟踪性的数据获取机制和智能的即时反应机制,因而只能将服务限制在很短的时间内。数字金融则不同,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虚拟服务中心等创造泛化的服务圈,显著提升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即时性。
再次,传统金融往往会伴随着资金的伪需求,就是实体企业衍生出的与生产无关的资金需求,这是导致金融资源空转、产业空心化的罪魁祸首。数字金融则能发现并满足企业对资金的真实需求。曾有学者调查,数字金融的发展可以从弱化企业预防性动机角度显著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削减对资金的伪需求,同时能够增加企业的生产性投入,释放对资金的真实需求,这中间金融服务实体的宗旨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发展数字金融应当重视发挥数字与金融融合的乘数效应,从拓宽金融服务广度、落实金融服务深度、打破金融服务壁垒、挖掘金融服务需求、形成金融服务生态等方面让金融更好地回归服务属性,从而深刻改变社会运行的各个环节,释放数字金融的巨大活力。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