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成长的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张 锐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成绩单精彩亮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按可比价格计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经济基本面大幅逆势飘红的背后是经济增长动能的加速升级与优化。
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前三季度投资、消费与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6%、64.8%和19.5%,对应拉动GDP分别为1.5%、6.3%和1.9%,由此非常清楚地看到,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能得到持续性巩固,同时相比于10年前我国经济对出口高达24%的依存度而言,如今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足以说明我国经济已经走上以内生性动能为主的增长轨道。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透过投资、消费与出口的分项指标,我们还能清晰地发现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蓬勃成长与全面建构。
先看投资。在由基础设施投资与制造业投资组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前10月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1%,其中制造业投资高出固定资产投资8.1个百分点,大比例超过基础设施投资13.2个百分点,表明我国经济更多获得的是实体经济增长的稳健支撑。最引人关注的是,在制造业投资中,前10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大幅增长23.5%,全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放量增长17.3%,分别高出制造业投资的11.1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对先进制造业与新兴产业的倾斜投资,打牢的是实体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基,培育与锻造的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数据表明,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超出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3个百分点。在这一增长阵营中,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与集成电路的同比增长更是分别达到了172.5%、57.8%与43.1%。
再看消费。得益于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15.1%的有效拉动,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9%。其中,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长46.3%,比单位吃类、日用品类和金银珠宝类支出增长分别高出31.8%和30.3%和4.7%。从经济学上讲,吃类与日用品类不仅消费弹性低,而且存在边际递减,金银珠宝类消费虽可储藏增值,但价值存在不稳定性,唯有教育文化的支出可以形成人力资本的倍增效应,同时更代表着居民消费在结构与效用方面的双重升级,以及为经济内生型增长积累更持久的动能。
另外看出口。相比于前10月货物出口同比增长22.5%,虽然机电产品出口增速稍低0.1个百分点,但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却上升至58.9%,而且还是连续5个季度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同比增幅。机电产品不仅是出口的中坚力量,更是我国货物出口升级的重要标志,背后所折射的是国内产业结构高端化的持续演进轨迹。但是,相比货物贸易出口而言,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贸易出口。尽管前三季度服务贸易依然产生了821亿美元的逆差,但却同比大幅下降了62%。服务贸易出口的显著改善不仅使我国经常账户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代表着国内产业层次升级提速,以及制造业服务化的范围扩展与节奏加快。从对外贸易层面看,包括知识产权、服务外包等在内的服务出口能力的走强,显示我国出口结构的迭代升级,以及经济产业嵌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当然,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出口,我们从中都能捕捉到数字经济的活跃身影。比如,在投资方面,前三季度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同比增幅大幅超出基础设施投资41个百分点;在消费方面,前10月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7.1%,“双11”当日天猫与京东平台共创出8894亿元的破历史纪录成交额;出口方面,前10月我国跨境电商出口同比增长37%,全年数字产品贸易顺差有望突破150亿美元。制造业数字化、服务业数字化以及对外贸易数字化“新三驾马车”的联袂驱动,有可能使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突破40万亿元,数字经济俨然跃升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崭新势能。
再换一个角度看,在宏观政策实施方面,我国既没有像西方主要国家那样大搞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更没有走上“国债货币化”的财政政策之路,而是选择“精准滴灌”以及降税减负的方式为存量实体经济与增量市场细胞赋能。在这样的宏观政策安排下,不仅前三季度的宏观杠杆率下降了5.3个百分点,而且产能利用率恢复至近年来的高位,其中工业产能利用率升至77.6%。更为重要的是,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同比快速增长9.8%,制造业民间投资更是放量增长16.5%。与此同时,前三季度新办涉税市场主体超过970万户,同比增长16.1%,国内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5亿户,支持经济扩张的微观商业基础愈发扎实。在新办涉税市场主体中,前三季度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占比分别为5.6%和6.2%,同比提高1.9个和0.8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新办涉税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0.1%,特别是航空航天器设备制造业、电子和通信设备业同比分别增长32.3%和28.8%。由此不难看出,我国制造业的高端化、数字化阵容正在快速扩容,产业链的自主化与自控化程度正在显著提升,牵引未来经济增长的全新动能有望变得越来越牢固。
(作者系中国市场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