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视角看估值——读《估值原理》
|
◎冯 毅
读完周洛华教授的《估值原理》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是一部金融类著作还是哲学领域作品?从题目来看是金融教科书的标准题目,但读进去后慢慢发现这本书的内容由金融领域逐渐拓展到社会学甚至是人类学领域,而且深入后顿觉是以社会学视角为主,金融理论反而成了配角,显然作者没有走寻常学术著作的路径,而是自己摸索出了新的思考维度。
这本视角独特的作品也引发了我对作者的好奇,了解作者的情况之后答案随之也就水落石出。周洛华教授近几年来潜心学术研究,围绕着三个核心概念:“货币”“市场”“估值”,力图把多年来对金融的感悟凝练成“金融哲学三部曲”。“三部曲”从2018年开始撰写,分别是《货币起源》《市场本质》《估值原理》。《估值原理》是“三部曲”的终结篇。作者要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撰写,不仅要令人心服口服,还要令人耳目一新,从笔者的个人视角来看,本书应该算是达到了这个目标。
作者选择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来写这本书,其调查对象是上海奉贤中港渔业作业区和舟山定海区的渔民们。笔者以往所看过的金融类书籍,大都是以理论及数据来撰写,最多是用历史事件或案例作为写作对象,而用田野调查方式写作确实不多见。从阅读感受上来看,这种用田野调查的方式来分析金融问题让人感觉更为生动,也更容易理解与体会常人感觉枯燥无味的金融原理与复杂公式。马林诺夫斯基写出过《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那样的人类学巨著,费孝通也有《江村经济》这样的传世佳作,笔者在这里进一步设想作者的这个田野调查报告可以以《东海上的渔民》为书名,也许会成为一部可以留存于历史的优秀社会学著作。
本书的主题围绕估值问题展开,金融人士讨论资产估值的环境是金融市场,而本书讨论的资产估值环境则是社会。金融市场里有“资产的模型”,社会中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作者认为理解估值一定要先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估值不会独立于人类社会,因为任何资产都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提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资产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这个特性。所以,与其观察某项资产本身的价格波动,不如观察资产在人类社会中对其相关群体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解读本书所提出的估值便具有了社会学范畴的内涵。
从估值原理上来看,传统的金融学有两个方法来得到估值:一是通过资产估值模型计算出资产估值;二是通过构建交易策略来确定资产价格。这两种思路其实都是从物理特性出发,认为价格波动是这种物理特性的表现,并且可以用某种数学函数来确定其价格。这让人联想到了不同位置的住宅,在物理属性上都是由砖头水泥构成,其最大的差异在于住宅周围的交通、医疗、教育、文化以及娱乐等资源聚集性,估值数学模型其实计算的是社会特征属性价值,而不单单是住宅本身的物理特征,这其实就体现出了社会性特征是金融估值中的重要因素,所以用社会学视角来分析估值问题是具有一定合理性和现实性的。
作者认为社会对资产的估值过程就是个体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承担相应责任的过程。比如说在房屋上涨的过程中人们要努力工作,否则他们无法支付首付款以及持续还按揭贷款。这种压力传导机制使得人们要提升自身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力并承担自己的角色。可以再进一步推演,由这些积极提升自身能力的人所组成的公司也会形成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我们所看到的公司股票之所以具有这些市值,不能简单地从它产生的现金流来看待它的估值,作者将其称之为“估值效率论”。
正如人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股票估值也需要一个个体独立、环境宽松的良好社会氛围,只有符合这样特征的社会,才能实现科技进步,才能对优秀个体进行激励与尊重,才能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全社会的效率进步给出高估值,才能诞生好的公司。所以说估值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而是一个生态系统。最重要的是培育一个“提升效率”的社会生态系统。有了这个生态系统之后,更高效率的公司就能获得更高的估值,价值投资才能找到用武之地。前段时间决策层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正是有这个层面的深层意义。
同样对于个体来说如果要进行价值投资实现估值提升,作者认为一定要坚持高尚的价值观,绝不能相互攀比,更不能幸灾乐祸和落井下石。这不是什么道德劝谕,可持续的价值投资本身就是一场“时间游戏”,而不是 “淘汰赛”和“筛选游戏”。通常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为更强大的人,这不仅仅为了自身,而是因为帮助别人是强者的智慧和本能。强者才能意识到帮助别人是对自己最有利的结果。所谓“圣人以其无私而成其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这些人构成的资本市场就会变成强式有效的金融市场。个人在进步强大的时候同时也实现了市场的进步,个体与市场可以实现双赢的目标。那些愿意站出来承担责任并追求进步的人,资产估值对于这些人来说是有作用的。而那些平时不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成为更强大自我的人,估值对这些人来说便没有了意义。
个体努力成为强者之后,大家还要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这就进一步促进了社会风气的改善和提高。这样的社会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意味着广阔的进步空间,人在社会中估值也就有了提升的可能,社会就形成了正循环的机制。设想存在这样的一个社会:周围的人都很强,而且很乐于助人,且他们不求回报,而一旦你遭遇风险和不确定性事件,这个社会可以为你提供了强大的风险应对手段,你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一定很幸福,积极向上。你会努力成为一个进取的、独立的、强大的人,并自觉为社会贡献力量,作者在这里的描述颇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意味。
读到最后发现本书貌似已经远离了金融估值问题,逐渐收敛聚焦到了对于人性与社会道德秩序的分析,这让人想起亚当·斯密有两本书《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前者是讨论经济基本原理,后者揭示出了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本书从个体在经济社会中所应有的行为准则与要求方面与《道德情操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本书序言的最后,作者指出把金融学从定价模型的公式和程序化交易的算法中解放出来,把它交还给有血有肉的人,金融学从此有了人的灵魂。这也许是从社会学视角对金融学一个很好的诠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