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完善视觉健康管理手段
守护儿童青少年“心灵之窗”
|
◎记者 祁豆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范先群是一名眼科专家,一直专注于守护着儿童青少年“心灵之窗”。
今年全国两会,范先群准备了一份调研材料:是他组织团队前往7个省份的城市和乡村,对5万余名家长、学生和教师进行抽样调研的成果,为的是探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眼健康现状,并据此建言。
儿童青少年眼健康面临挑战
近年来,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的趋势,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范先群一直在积极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守护孩子们的健康。
“2022年,我牵头组织团队在上海、山东、山西、天津、辽宁、新疆和广东等7个省份的城乡,对5万余名家长、学生和教师开展了一项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现状的抽样调查。”范先群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调研结果显示,用眼负荷大、缺乏户外活动、睡眠不足、不良用眼习惯,是儿童青少年眼健康不良的重要诱因。
范先群用科学数据呈现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用眼现状:近30%的小学生和初中生、50%的高中生,每天课后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和电视的时间超1小时。
此外,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管理中,多部门协作不畅、信息互联共享不足,则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检测的其他因素。
范先群注意到,虽然近年来多地陆续建立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平台,但是学校、医院、疾控单位之间的信息并未建立有效的互联互通,长期监测随访的档案数据库也尚未科学建立。
多措并举守护“心灵之窗”
在互联网浪潮下,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方式、消费习惯、娱乐渠道、社会交际等行为模式,已逐渐形成了高度互联网黏性的情形。范先群认为,近视防控亟待与时俱进,将焦点前移,实行防治兼重。
对此,范先群从多个层面提出建议。在政府层面,建议建立儿童青少年近视屈光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平台,逐步完善视觉健康的管理手段。
“通过数据平台监测分析学生视觉健康情况,定期评估学生视觉健康数据变化,及时发出预警,提供科学解决方案。同时科学制定屈光大数据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推进行政管理部门的协作机制,建立有效的数据管理方式。”范先群说。
在责任层面,建议压实学校、医疗机构、家长和学生的四方责任,加强近视防控的三级预防体系建设。在预防近视和早期筛查发现的一级、二级预防阶段,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以学校为主体责任方,在疾控部门协助下,加大眼健康教育和筛查力度,做到学龄儿童的全覆盖。在已经患有近视、需要医疗机构干预诊治的三级预防阶段,加大公共卫生资金投入。
守护眼健康亦离不开技术支持。范先群还建议,以数字技术构建完善的儿童青少年眼健康闭环管理模式。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屈光发育档案建立、近视预警、转诊、复诊管理、预防和规范矫治干预、健康宣教等综合、连续、全程的视力健康管理与服务,实施完善的儿童青少年眼健康闭环管理;建立近视发生和发展的风险预测模型,开展风险预测评估管理;应用可穿戴工具持续量化监测用眼行为,建立护眼健康行为方案等;基于连续、动态的屈光发育档案和个人健康行为,开展近视防控分级管理。
夯实基础研究助力健康中国
无论是产业技术升级还是医疗服务改善,基础研究都发挥着根本性的支撑作用。
“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业大厦才能建得高。”范先群认为,医学基础研究是推动医学科技创新与临床诊疗技术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之一。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迫切需要医学科学家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范先群告诉记者,研究型医院是医院改革发展的创新高地,建设研究型医院,能有效推动临床研究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推动医学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提升医院临床诊疗能力。
对此,范先群建议,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加强一流研究型医院建设,以平台能力建设提升、临床研究项目攻关为目标,打造一流临床研究平台,发展数字医学技术,进一步提升疑难重大疾病诊断和治疗能力,在分级诊疗中发挥表率作用。
范先群还建议,提高医学紧缺人才培养质量,增加国内一流医学院在公共卫生、重症医学和老年医学等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数量;打造医学紧缺人才培养的临床基地和研究平台;提高医学紧缺人才的培养质量和诊疗水平,多维度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