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版 基金·视点  查看版面PDF

“量化投资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2023-04-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对话鸣石基金高级副总裁、基金经理杨堃

◎记者 马嘉悦

在量化江湖,一时风光者众多,行稳致远者甚少。纵观百亿级量化私募梯队,老牌私募少之又少,鸣石基金却是其中的一家。

自2010年成立以来,鸣石基金已走过十三载春秋。这十余年中,量化私募行业在风格切换、牛熊转换中经历了无数轮洗牌。鸣石基金靠什么活了下来并发展壮大?

“13年来,我们经历了市场的大起大落、行业的数轮洗牌,更加明白,只有敬畏市场、敬畏对手、敬畏初心,才能为投资人持续创造价值。而且,随着量化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奔跑才能不掉队,才能超越同行者。量化投资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前不久的一个上午,鸣石基金高级副总裁、基金经理杨堃向上海证券报记者讲述了这家老牌私募保持常青的秘笈。

蝶变:从PM制到“五环多核”

记者:2016年加入鸣石基金后,您觉得公司发生了哪些变化?

杨堃:最明显的变化是公司进行了制度化、体系化的变革。我刚加入鸣石基金时,公司分为3个小组,每个小组有自己的模型与策略,类似于目前大家熟知的PM(项目负责人)模式。而2019年公司便实行“五环多核”战略改革,即由PM模式转变为因子研究、AI智能开发、策略优化、风控及交易五个环节中的十余位核心人员协同作业的模式。在这种更强调分工的模式下,公司对员工的考核更加细分化,同时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为鸣石基金后续进入头部梯队奠定了基础。

记者:您觉得分工模式在确保公司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有何优势?

杨堃:分工模式是海外对冲基金采用的一种稳定和成熟的制度,每个环节的员工只需负责流水线中的一个模块,而无需具体掌管任何投资组合。在这一模式下,单个人员或者团队的流动不会对整个投研流水线造成阻塞式影响。而且,该模式将“局部最优”转化为“全局最优”,每个环节上的投研人员可以专注于自己所负责的领域,将专业化发挥到极致。

记者:您为什么持续专注于另类策略?

杨堃:首先,在海外对冲基金工作时我便负责衍生品交易环节,回到国内后还是希望围绕自身的能力圈持续深耕。其次,目前大多数量化私募深耕的阿尔法策略竞争激烈,另类策略虽然容量较小,但稳定性较强,能够取得一定的差异化优势。

进化:从超额收益优先到夏普比率优先

记者:正如您所说,近年来量化私募行业竞争愈发激烈,2021年四季度量化产品更是出现了集体回撤。在此背景下,鸣石基金有何应对措施?

杨堃:2021年四季度量化产品出现集体回撤主要原因是量化行业急速扩容之后带来的踩踏,因此公司2022年初便开发了拥挤度模型,在风控模型上额外添加了拥挤度限定,警惕部分因子过度拥挤后出现踩踏风险,并且在策略模型的波动方面进行了相应约束。

记者:为何去年以来对冲成本显著下降?

杨堃:首先,伴随竞争的愈发激烈,量化私募行业平均超额收益在下降,但对冲成本始终高企,因此量化对冲策略开始出清,2021年很多头部量化更是暂停市场中性策略产品的募集工作。在此过程中,空头端力量逐步减小,主要股指期货基差随之降低。其次,从2020年开始雪球结构产品快速发展,市场多头力量的壮大有助于基差收敛。最后, 2022年中证1000股指期货及期权上市,对现有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和中证500股指期货产生了明显的分流效应,缓解了其他各类指数的空头压力,因此对冲成本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远望:持续为投资人创造价值

记者:作为一家老牌百亿级私募,您觉得鸣石基金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赢家?

杨堃: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加大研发力度,持续迭代,但必须承认,越到头部梯队,所付出努力得到的边际提升效果越不明显。也就是说,我们只能奋力奔跑,先确保不掉队,再通过策略创新、引进培养优质人才来实现超越。我们始终觉得,量化投资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要敬畏对手、敬畏市场,一刻都不松懈,才有可能持续为投资人创造价值。

记者:今年哪些细分策略更具配置价值?

杨堃:首先,在对冲成本下降的背景下,市场中性策略的性价比优势显著提升,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人可以适当配置。其次,随着经济复苏的共识不断强化,A股结构性机会将持续涌现。目前中证500、中证1000等宽基指数估值也仍处于历史底部,相关指数增强策略的表现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