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上海分行行长陈伟:当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 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
|
◎记者 陈佳怡
“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强国六大关键核心金融要素之一。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作为国有大行驻沪金融机构,自2008年正式挂牌成立以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深度参与上海金融市场建设发展,在感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脉动”的同时,也在积极发挥“邮储力量”,助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再提升。
“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就如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强大的国家为其根基,强大的金融市场为其躯干,强大的金融机构为其枝叶,健全的金融制度和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谈及何谓“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邮储银行上海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陈伟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如是形容。
“国际范”十足 上海金融中心能级提升
自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首次提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上海基本建成了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当前正迈向全面提升能级的新阶段。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达8646.86亿元,同比增长5.2%;今年一季度达2096.7亿元,同比增长5.1%。
不仅如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范”十足。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35)排名中,上海位居全球第6。这充分彰显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影响力和重要性的稳步提升。
那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到底该如何体现呢?陈伟用三个“权”来总结——定价权、话语权、统筹权。具体来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影响力的体现,一是来源于对重点金融产品的定价权。“上海价格”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币金融资产定价、支付清算、风险管理等功能逐步完善。二是对重大国际金融规则、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三是对日益强大的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统筹权。
活力迸发 金融资源集聚效应凸显
锚定“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蹄疾步稳,迸发出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作为在沪金融机构“一把手”,陈伟对上海这座城市的金融活力有着深刻感知。
“伴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的不断提升,金融资源集聚效应日益显现。”陈伟说,这一方面体现在金融机构的集聚上,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对金融人才的吸引力上。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上海持牌金融机构的总数已经达到1771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超30%,达到548家。中外资金融机构集体落“沪”,正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吸引力升级的生动注脚。
与此同时,结构合理、类型全面、素质优良、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影响力的高水平金融人才队伍,也在不断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构筑高水平国际金融人才集聚高地。
陈伟认为,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是吸引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集聚的关键。例如,上海在全国率先设立金融法院、金融仲裁院等机构,构建了与国际金融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通过实施“上海金才工程”,金融人才集聚、评价、培养和服务保障机制日趋完善,高层次金融人才数量持续增加,金融人才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深挖潜力 助力国际金融中心发展
在陈伟看来,具有足够国际影响力和优质金融服务能力的金融机构要能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同时,金融机构强大的金融科技应用能力也能够有效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为其带来生机与活力。
在沪金融机构受益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是服务“五大中心”建设的主力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日前召开金融支持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指出,金融中心在“五个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会议指出,要坚持系统集成的方法论,加强整体谋划,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通过金融自身的良性循环,为经济、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赋能,强化“五个中心”建设的整体效能。
结合建设“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在沪金融机构今后如何找准定位,发挥自身优势?陈伟表示,邮储银行上海分行将充分发挥邮银协同优势,在坚守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的前提下,深挖邮银协同潜力,落实“1+N”协同体系建设要求,为上海地区相关客户打造集“银行服务、保险服务、寄递服务、电商服务”于一体的金融特色综合性服务方案。
与此同时,邮储银行上海分行要以“五篇大文章”为抓手,提升金融服务实体质效。陈伟表示,邮储银行上海分行将积极发挥普惠金融基因和资源禀赋优势,通过满足重点领域的信贷需求,结合普惠客群的特点,进一步优化服务方式,不断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