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版 市场  查看版面PDF

2024年

6月25日

查看其他日期

把握根本遵循 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2024-06-2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接1版)

发展普惠金融,要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发展普惠金融,就是要不断弥补金融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当说,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普惠金融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目前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新市民、老年人等重点客群,仍有大量多样化金融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金融机构转变经营理念,调整经营策略,加大经营下沉,放宽业务准入。比如,居民就业和增收既是当前重要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社会问题,为促进居民就业和增收,商业银行可以将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对象扩大至刚毕业大学生、新市民、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金融机构须要针对各类重点普惠客群,创设专门的产品,研究制定专属金融服务方案。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离不开金融服务渠道的覆盖,这要求金融机构合理布局网点,同时大力运用现代金融科技,通过手机银行、小程序、开放银行等技术手段为客户提供便捷的线上金融服务,最大程度延伸金融服务触点。

发展普惠金融,要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

让普惠金融产品走进寻常百姓家,是对普惠金融内涵的深化和发展,是金融可得性的内在要求。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普惠金融发展的范畴包括小微经营主体融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民生领域金融服务(其中包括养老金融)、普惠保险、小微企业资本市场融资、居民多元化财富管理服务、数字普惠金融、金融消费者教育与保护等多个维度,因此普惠金融不仅仅是普惠小微贷款的狭义概念,而是包括信贷、支付结算、投资理财、保险、养老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这就要求金融机构重构普惠金融工作布局,从满足客户多样化金融需求出发,构建对普惠客群的综合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要紧紧围绕为更广大人民群众增加金融资产财产性收入、促进共同富裕的要求,把财富管理业务从服务高净值客户的“小众业务”,转变为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大众业务”,积极为广大中低收入客群提供低门槛且具有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的理财、基金、保险、贵金属等财富管理产品,并配套提供全过程的服务。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普惠客群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是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继续下大力气破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利条件,金融机构要通过加大对数据和数字技术的应用,让以前因为不能提供合格抵押物而无法获得融资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客群,可以依托数据和技术赋能得到融资支持。

发展普惠金融,要坚决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事关是否真正维护金融消费者利益,是金融工作人民性的直接体现,让普惠客群获得金融知识和教育本身就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在普惠金融发展中,消保工作不断得到加强,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少,比如一些金融机构消保工作不够到位,一些金融服务领域存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客户投诉较多。下一步,金融机构要进一步站稳人民立场,更加重视金融消保工作,要把金融消保工作落实到业务经营的全过程各方面;加大消保审查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应审尽审;要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问题,标本兼治,解决重点领域投诉问题;要针对投诉反映的问题,加快完善相关业务系统、政策制度、产品及服务流程,完善投诉管理;加强客户个人信息保护和金融宣传教育;持续深入推进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和跨境赌博“资金链”,守住人民群众的“钱袋子”,为人民群众的信息和财产安全保驾护航。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消保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

发展普惠金融,要始终坚持发展可持续性。

普惠金融具有小额分散、成本和风险相对较高的特点,这也是多年来许多金融机构不愿做的重要原因。为此,金融机构要遵循收益覆盖风险原则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从资产组合角度来平衡风险收益,紧扣合理让利,在可承受范围内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客群的融资成本。必须强化数字化风控,提升信用风险、欺诈与操作风险的识别、监测、控制能力;摆脱对抵押品的过度依赖,依托数字化、智能化风控手段,创新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构建基于客户信用数据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普惠金融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国普惠金融已得到长足发展,但仍然任重而道远。金融系统要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的内涵和实践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