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一方案 上海自贸试验区首批联动创新区启动
◎记者 陈梦娜 宋薇萍
8月15日,记者在上海市政府新闻通气会上获悉,经上海市政府批准,在黄浦、徐汇、虹口、杨浦、宝山、闵行等6个区的重点区域,以及位于自贸试验区外的松江、漕河泾、奉贤、金桥、青浦、嘉定等6个综合保税区设立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形成“6+1”首批联动创新区“一区一方案”。
下一步,上海市自贸试验区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全力抓好首批联动创新区建设方案落地落实,持续跟踪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堵点难点,有力推动区域开放能级、产业能级、创新能级迈上新台阶。
首批联动创新区覆盖约193平方公里
“6+1”首批联动创新区分别为黄浦联动创新区、徐汇联动创新区、虹口联动创新区、杨浦联动创新区、宝山联动创新区、闵行联动创新区以及综合保税区联动创新区,合计覆盖约193平方公里。
从面积来看,宝山联动创新区最大,约50平方公里,涵盖上海国际邮轮旅游度假区、张江高新区宝山园和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闵行联动创新区次之,涵盖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闵行部分)及“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两大区域中的产业板块。徐汇联动创新区约45平方公里,涵盖大徐家汇区域、西岸滨江区域、漕开发及拓展区域、徐汇中城区域和华泾门户区域。
为何在现有自贸试验区实施范围之外设立联动创新区?“总体考虑是以自贸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为牵引,通过强化制度集成设计和精准供给,实现自贸试验区政策适用范围的有机延展、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创新的深化突破,有利于进一步培育和释放高水平改革开放的整体效能,助力上海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彦峰说。
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改革创新研究所所长王果表示,首批“6+1”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的设立,充分体现了上海在探索推进高水平开放和深化改革创新的“三个性”:一是系统性改革,围绕更深层次培育发展新动能,在上海市范围系统性考虑布局制度创新成果的复制推广;二是整体性布局,由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试验田”拓展到上海市有条件区域,整体考虑制度型开放;三是协同性创新,“6+1”联动创新区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在联动创新中最大限度释放制度创新效应。
放大自贸试验区政策适用范围
上海首批联动创新区有何亮点?陈彦峰说,首批联动创新区将在更大范围推广试点经验。根据各联动创新区内企业提出的业务诉求,在贸易便利化、跨境资金结算、外籍人才服务等方面精准复制推广一批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
首批联动创新区将在更广维度拓展合作空间。“鼓励各联动创新区结合自身需求和特点,深度对接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和新型国际贸易、科技创新等功能平台,打造具体应用场景,在发展‘保税+’新业态新模式、数据跨境流动、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深化合作,形成联动发展格局。”陈彦峰说。
此外,首批联动创新区将在更深层次培育发展动能。陈彦峰表示,遵循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改革思路,支持各联动创新区根据功能布局和发展需要,聚焦科技创新、进口贸易、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科技金融、法律服务等领域,开展差异化、个性化的自主改革探索,进一步增强区域产业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孙元欣表示,建设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在全国已有先例,并取得了很好的实效。例如,河南、浙江、山东、安徽等省的自贸试验区,根据自身实际纷纷建立了联动创新区,不断放大自贸试验区的功能效应。上海此举有利于放大自贸试验区政策适用范围,为高水平开放和制度创新提供更多场景,同时能更好发挥上海各区积极性,助力上海加快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一区一方案”出炉
“空间接应,产业接续,政策接力”,为有效承接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的制度创新优势,各联动创新区铆足了劲。
例如,黄浦联动创新区将重点聚焦金融服务和进口贸易,在推广境外金融职业资格认可机制、拓宽科创企业融资渠道、试点保税展示交易新模式、实施艺术机构分级分类管理、探索以三维地籍为核心的土地立体化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一批任务举措。徐汇联动创新区重点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和科技成果转化,在促进人工智能产教融合、打造数字经济语料生态、推动数据高效便利安全出境,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推动高质量孵化器建设等方面提出一批任务举措。
综合保税区联动创新区涵盖自贸试验区范围外6个综合保税区全域,将重点聚焦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和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支持跨境电商产业集聚、探索拓展“保税+”业务、优化跨境资金结算服务、加强土地等各类要素保障供给、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提出一批任务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