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要闻
  • 3:焦点
  • 4:年终报道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谈股论金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特别报道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产权信息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2008 12 3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三大战略转型凸显中国经济新拐点
    明年将有10亿人缺粮
    高管们眼中的市场价值几何?
    外汇储备减少背后另有原因
    企业盈利硬着陆风险初步显现
    痛定思痛 楼市先得找回方向感
    真正启动社会消费其实很难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痛定思痛 楼市先得找回方向感
    2008年12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章剑锋
      中国楼市的神话已经破灭。现在需要老老实实承认,因为违背了市场意志,所以得到如期的严厉惩罚——跌价压力和不景气状况看上去有撕裂整个市场的危险。从来就没有人能够逆市场而动,没有谁可以拖住价格下滑的步伐,否则就要为此付出高昂代价。现在就看那些开发商们究竟如何作为了。

      章剑锋

      掐指算起来,中国房地产价格的见顶回吐已逾一年又两个月之久了。9、10月全面爆发的新一轮华尔街金融危机,复如一头闷棒打个正着,让我们这个经历过短暂虚假繁荣的市场在疲软过程中进一步急剧衰退。尽管我国的金融业尚不失元气,但是以贸易、消费、投资为主要标志的实体经济目前正承受着史无前例的考验。比如最能体现经济风向的房地产市场。

      2008年留给房产开发商的,似乎只有彻骨的寒流与难言的剧痛了。

      信心出了问题,风险厌恶者会越来越多。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正横亘在人们面前。这时候,即使利率归零,只要不对本金造成侵蚀,私人储蓄意愿仍然强烈,否则实在无从解释商业银行网点里的客户密集度为何远远高于开发商的售楼处和中介机构的柜面。时至今日,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是,我们似乎越来越丧失方向感了。

      在北京,我已经听到房屋中介无奈地述说,他们整个公司在平均每一个月里居然做不到5单业务。而“观望的人越来越多,下单的人越来越少”的现象看起来还在加剧。毫无疑问,如果不忽略衰退的周期性,少则三年,多则五年,这种情况将会持续。一些地方官员对于企业价格自行向下调节行为的恐吓虽然最终没有如愿,但它足以表明一部分人被糟糕市况惊吓到了什么程度。

      市场经济是不分人种和国别的,当不利因素累积到相当程度之后,就必然要陷于衰退,谁也挽救不住,因为有规律作用其中。可以这么说,中国楼市的神话已经破灭。现在需要老老实实承认,因为违背了市场意志,所以得到如期的严厉惩罚——跌价压力和不景气状况看上去有撕裂整个市场的危险。

      教训深刻,我们每一个人,恐怕都需要虚心补上市场经济这一课。放在房地产市场领域来看,这门课程可能从一开始我们就是缺位的。我们从来不知道市场经济是什么。特别是在那些商人及其附庸者眼中,市场经济与大把钞票是直接划了等号的,市场经济就是一台印钞机,它可以无休止地吸纳所有普通消费者口袋里的劳动所得。市场运转的内在规律及它所能带来的生态平衡性于是被破坏。商人们变得胆大妄为而毫无羞耻心与敬畏感。

      从计划经济桎梏中摆脱出来的中国商人,第一次与市场亲密接触,被唤醒的只有极端自由主义的野性,所以行事随心所欲。假如他们明白什么叫作支付意愿、什么叫作社会总剩余等诸如此类的初级经济常识,结果也许要好一些。尽管这并不代表我们这个规模庞大的新兴开放经济体可能免于此轮危机的干扰,但市场信心和信念当不至于衰竭。实际上,目前的信心衰竭,不光是由于危机导致,它还与更早一段时期的过度透支有密切关联。

      现在,我们正在寻求重新激活整个经济的办法。一些原有政策,像第二套房高首付比例规定已被否定。我们正在危机中否定自己曾经所做的行为,以便更好地确定一些经验。但一切努力可能都是试探性的。也就是说,我们正在投石问路,之后假如市场仍无起色,也许还会有更多的4万亿投资方案出台。开发商们也在极力游说商业银行不要抵制他们的融资补血计划。我相信,一些商业银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然会响应号召,扮演起非常时期的扶危济困角色,但一切寄希望于政府、由政府包办一切,这种将政府视作市场经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行为也是不可救药的。事实上,政府并不一定是总需求与总供给相互促进的唯一关键。

      应该问一问,作为市场主体之一的供给方,开发商们都做了什么?按照供需曲线理论,有一些事情是他们极易做成的。当支付意愿趋于冰点时,他们理该主动发挥供需调节功能,通过价格杠杆去刺激需求。一边碍于脸面或担心引起更深恐慌而不愿采取此类行动,一边又寻求政府资金的帮助以便坚强扛下去,天下竟有这样便宜的事情吗?如果是这样,持有货币的人不想出手,持有房屋的商人又不肯低头,此种僵持一旦持续到积重难返的程度,对于存身市场的每一个人而言,都会是毁灭性的。

      我们应该给别人同时也是给自己一个重新再来的机会。市场经济就是一个人人都不会失去最后机会的经济,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国务院最近发布的《意见》精神,政府敦促开发商认清形势,尊重市场规律,背后隐藏的告诫是如此清楚:从来就没有人能够逆市场而动,没有谁可以拖住价格下滑的步伐,否则就要为此付出高昂代价。

      在整个经济形势呈现出不可预知的前景时,我想,政府、开发商应该立足长远,争取共识,各尽其能,共度时艰,以赢得市场的尽早复苏。在这方面,中央政府已经率先采取了行动,旨在消除那些驻足市场边缘的人们的诸多后顾之忧,现在就要看那些商人如何作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