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退出”探讨——绕不过的“坎”
宏观经济运行到今天,在各国政府各种刺激政策的综合作用下,中外经济都呈现了见底并企稳回升迹象。处于对未来通胀的担忧,以及政府“归位”的考虑,对退出政策的时机和途径选择就成了经济成功制止下滑后宏观调控中的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在经济快速下降时期,货币当局为给经济下滑“踩刹车”,或多或少的承担了金融机构本应有的商业行为。因此,只要经济好转,对政府“归位”的要求就会产生。
二、“退出”探讨导致经济和政策“死结”
实际上对“退出”机制的认识大家还是比较一致的。政策退出的基础和关键条件,市场和决策部门均一致认为如下:1)经济企稳回升;2)信贷市场恢复正常;3)央行资产能够平稳退出。其中,第一个条件是基础。一般而言,只要这项条件满足,后两项条件一般情况下都会满足。因此,对政策“退出”的探讨就等同于对经济在政策刺激下呈现的回升势头能否持续,经济是否具备了自我增长能力的判断。
当两者不能形成合力时,市场运行的不确定程度就大大增加。虽然经济企稳,但全球都在讨论退出机制问题,尽管只是探讨退出条件和途径。但无论是否支持退出,都对市场构成杀伤力:
主张退出——理由是刺激计划见效,经济回升。本轮上涨的一个很重要推动因素是流动性,退出政策可能马上对市场构成打击,因为退出意味着流动性开始收缩。就短期市场走势而言,在研讨退出机制消息影响下,经济见底企稳回升方面的信息有可能不能构成市场支撑。
主张维持——意味着经济前景不确定,先前估计太乐观了,同样不利于市场上行。
总之,政策基本面里外不讨好,所以经济数据无论怎么解读都基本上不对市场构成支撑。短期看,经济越好市场越可能解读为负面。
三、局部热点取代全面反弹
刺激政策实施后,经济生活必然进入一个政策“退出”的探讨阶段,正是这个阶段造成了当前经济和政策层面对市场影响的窘况:经济和政策无论左右都对市场预期有不利影响。
9月5日结束的G20峰会定调宽松货币政策不变,这意味着国际社会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仍存在质疑。G20表示撤除刺激措施时机尚不成熟,在经济复苏站稳脚跟之前不会撤除刺激经济措施,对抗危机转向未来建立一个更为安全的金融体系。在各国经济已普遍表现出见底迹象情况下,各国不会再加大扩张力度,下一步必然面临结构性政策激励。
因此,下一步的经济运行,经济热点取代全面反弹将是一个重要特征。随着时间推移,“死结”造成的窘况对市场情绪的影响会慢慢消除,市场亦会由结构性机会逐渐向全面好转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