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财经海外
  • 6:财经新闻
  • 7:观点·专栏
  • 8:公 司
  • 9:公司纵深
  • 10:公司·价值
  • 11:调查·市场
  • 12:车产业
  • A1:市 场
  • A2:市场新闻
  • A3:机构动向
  • A4:资金观潮
  • A5:市场趋势
  • A6:市场评弹
  • A7:数据说话
  • A8:市场纵横
  • B1:披 露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风格行情
    将成市场常态
  • 银行股:看似估值洼地 缘何上涨乏力
  • 从楼市周期
    寻找投资机会
  • 异动板块点评
  • 震荡行情要敢于抄底
  • 最新评级
  • 虎年在哪淘金?大智慧告诉你
  • 稍纵即逝的反复
  • 行业报告精选
  •  
    2010年3月5日   按日期查找
    A6版:市场评弹 上一版  下一版
     
     
     
       | A6版:市场评弹
    风格行情
    将成市场常态
    银行股:看似估值洼地 缘何上涨乏力
    从楼市周期
    寻找投资机会
    异动板块点评
    震荡行情要敢于抄底
    最新评级
    虎年在哪淘金?大智慧告诉你
    稍纵即逝的反复
    行业报告精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风格行情
    将成市场常态
    2010-03-05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阿琪 ○编辑 李导

      ⊙阿琪 ○编辑 李导

      

      今年以来,“只要个股,不要大盘”已成为市场新盈利模式。一年之计在于春,“吃饭行情”的重点是个股。目前市场高度关注的“两会行情”也只体现在局部主题下的个股行情中,不表现在大盘指数上。究其根本的原因是,指数已被金融、地产,以及钢铁、水泥、资源类等周期性行业股绑架。在目前时期,以及后期较长时间内,这些权重行业因政策调控、经济“调结构”,以及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影响已经难有好的期待。没有好预期,行情自然难有大的“动静”。

      今年政策调控的重点是货币投放量的收缩,以及经济层面上的“调结构”。“调结构”的重点是压缩固定资产投资和高排放,促进与扶持消费和低碳经济。政策与经济的“调结构”必然带来股市投资资产配置的调结构。作用在行情上,前者的行情动力逐衰,后者的行情活力渐增。统计显示,自去年下半年政策面开始“微调”以来,过去6个月中,按照申万行业分类行情涨幅列前五位的行业分别是生物医药、电子器件、家用电器、餐饮旅游、信息设备;涨幅最小前五个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房地产、采掘业、金融服务、有色金属。从行业属性看,涨幅前列的行业均符合“新兴”与消费主题;跌幅前列的行业均属于传统产业,并且有着典型的周期性行业特征,也均具有“资产”属性。

      股市资产配置的“调结构”虽然是个此消彼长的关系,但在对指数上的贡献却是大不一样。统计显示,上述跌幅前五位行业的市场权重高达60.45%,而涨幅前五位行业的市场权重只有8.85%。因此,虽然新兴产业和消费主题的行情持续活跃,但对指数的作用力仍是“胳膊扭不过大腿”。不过,这符合传统产业盛极而衰、新兴产业逐步成长壮大的经济发展规律;预示着传统行业市场权重因市值萎缩而减弱,新兴产业和消费行业因市值扩大而权重增加的市场演变趋势。当然,新兴产业与消费行业的小权重也符合当前市场流动性弱化形势下“弃大喜小”的投资风格。

      值得关注的是,在调结构与产能过剩背景下,这些目前占有市场相当大权重的传统优势产业的安全边际必然降低,进而会带动大盘指数估值中枢的下移。结合市场做空机制的即将形成,意味着目前对应于2010年一致性预期的17倍动态市盈率,用以往的传统思维看是低的,在1-2年内可能是合理的,2-3年以后看则可能是偏高的。因此,“个股飘忽、大盘凝重”的风格型行情在较长时期内将可能成为市场的常态。